引言
现代早期的印度,成为棉纺织生产和贸易的主要地区,但对其他棉纺织生产地而言,在效率和独特性方面,印度并不是楷模。那么问题依然存在:印度棉布究竟有什么特别呢?它们为什么在全球市场如此畅销呢?
我推测,原因在于后期加工的工艺而不在于生产和原材料成本。棉纺织品很容易通过印花、染色或着色等方法进行美化。在中世纪和现代早期,吸引全球消费者的,正是印度的图案和色彩,即使廉价的布料也是如此。
▲印花布印花、染色和着色,给原本普通的布料增添了价值。印度在棉纺织品的后期处理中更胜一筹。染色中防染剂(给留白的部位上蜡)和媒染剂(用化学药剂固定颜色)的应用,早在公元前年前就被印度次大陆所掌握,染料的知识也发展得很早。
蓝色和黑色从木蓝属植物中获得,红色来自各种姜黄类植物和芒果树皮。上色方式不仅有染色,还有着色(kalamkari)和木模板印花(chit)、压印和纱线扎染工艺。着色和印花是最常用的技术,在印度许多地方都有发现,比如默苏利珀德姆、尼扎姆珀德姆(Nizampatam)、戈尔康达、纳拉萨普尔(Narasapur)、阿玛冈(Armagaon)和马德拉斯。
▲扎染作品棉布印花技术有可能是从波斯传入印度的,12世纪前在印度很多地区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那时候,木模板印花已经在古吉拉特和马拉巴尔海岸得到应用。后来的“chintz”(印花棉布)正是来源于“chit”(木模板印花)一词。印度棉纺织生产的第三大地区科罗曼德尔海岸,就专门从事棉布着色的工作。印花、染色和着色的分化包括各种次一级的专业化。例如,在印度西部和古吉拉特,印花棉布的印花使用的是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技术以木刻板印制,其中包括“直接印花”、“漂白印花”(用媒染剂印花然后将未经媒染的区域漂白)和“防染印花”(印上黏性物质,然后染色,然后清除物质)。
不少印度的文献证实,在棉布印花中的劳动分工程度已经高度精细化,这一工序中涉及的对于棉布的单独移染可多达十几种。棉布适合印花的特性,同样也是亚洲其他地区使用印花和染色工艺的原因。
▲扎染工艺在中国,织出来的棉纺织品处于市场的顶端,以模板印花、防染印花和木刻板印花方式生产的印染织物(药斑布),在宋朝晚期就已经非常普及,图案有塔、亭、人物和花卉等。它们迎合的是中档市场,与为家庭消费而生产的各种廉价的粗布有所区别。东南亚在纺织品后期处理中结合了两种不同的传统:纱线扎染和蜡染(batik).纱线扎染是织布之前就用绑扎的方式对纱线进行染色,从而通过简单的织布就能创造出复杂的图案,这一技术在11世纪就已得到完善的发展。
蜡染则是用蜡来防止染料渗进布料,这一技术在11世纪广为流传,然而却不清楚它发源于当地还是从亚洲其他地方传入。棉布印花直到江户时代才在日本得以应用,而“bengara”(-jima或-gshi)(孟加拉条纹布或方格布)、“santome”(-jima)(圣多美条纹布)、“matafü”(-jima)(马德拉斯条纹布)这类名称,说明不少知识是从印度次大陆传入的。
▲蜡染技术棉布着色,以及更多的是棉布印花的不同技术,从印度北部和波斯同时向东和向西扩散,进入亚洲其他地区,建立起当地的专业化技术。马穆鲁克(Mamluk)地区在14世纪使用模板印花,安纳托利亚也在16世纪使用印度技术进行棉布着色和印花。据一位法国游客皮埃尔,贝隆(PiereBelon)所见,在16世纪下半叶,伊斯坦布尔已有不少纺织品印花作坊。在整个17世纪,由于波斯、印度和亚美尼亚专业工匠的迁徙,印花在锡瓦斯(Sivas)、托卡特(Tokat)等省会城市发展起来。
它们的产品,尤其是在都城之外完成的产品,质量虽然赶不上印度产品,但据另一位法国人皮顿·德·图内福尔(PittondeTournefort)年的记载,它们已经好得足以让莫斯科人和鞑靼人“感到满意”。与轧棉、弹棉、纺纱和织布技术不同的是,印染技术在17世纪之前并没有传播到非洲或者欧洲。它们一直属于典型的亚洲技术,在印度占统治地位的全球贸易中,亚洲棉纺织品正是因此而独具特色。
▲印染技术印度在棉纺织业上的成功,并非没有受到挑战。在年到17世纪期间,欧亚大陆的许多地区的棉纺织业都发展得繁荣兴旺。它们从南亚借鉴了如何栽培棉花的农业知识和如何加工这种原材料的专门技术。但是,它们的产业发展,却保留了特殊的组织特征、生产的专业化,以及与贸易和与国家的关系。
印度所享有的明显优势,既不是基于廉价的劳动力,也不是基于更好的技术。在棉纺织品生产上,印度次大陆无疑比其他地区具备更长的经验,而且它所依赖的是组织有序的贸易体制。但它最重要的优势,是掌握了布料的后期加工工艺,其水平中国、黎凡特和欧洲都无法匹敌。这一点,正是印度产品能够畅销整个欧亚非大陆的原因所在。
在15世纪末,当欧洲人第一次登陆印度之时,他们对棉纺织品的丰富程度感到惊讶不已。而仅仅三个世纪之后,欧洲的船舶却将欧洲生产的棉布货物卸载在印度海岸的同一处。年到年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如此急剧地改变了世界生产和贸易的版图?这是欧洲缓慢而重要的占领全球贸易与生产的地位转换。聚焦于一个单独的商品上,有助于解释这种远比棉纺织生产和贸易更为广泛的转变。近代早期这一时代,见证了将西方带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生产条件的形成,特别是在棉纺织领域。
▲印度老者对于西方的“分流”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从棉纺织业的微观角度来看,它表现为一种冗长而周期性的过程,这种过程取决于各种不同的因素,有些是欧洲内在的因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过程取决于欧洲与其他大陆建立的联系。在年以前,欧洲不大可能成为棉纺织生产和贸易的新兴力量的候选者,因为欧洲大陆在发展成熟的棉纺织业方面并不算成功。事实上,当时纺织世界的显著特点,是欧洲在羊毛、亚麻,甚至一定程度上在丝绸生产方面表现突出,而在棉纺纱、织布和后期处理方面却较为落后。
在纺纱和织布的技术创新出现之后,棉纺织并没有成为欧洲经济的关键产业。该产业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和物质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仅仅为了掌握基本的生产,特别是在开发高质量印花技术上,欧洲就花了大量的时间。与亚洲的贸易,使得欧洲了解了棉布的不同品种和消费者的审美。
▲木棉花树为了给欧洲消费者和国际市场供应不同品种的产品,他们又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这些多种多样的因素具有年代顺序,它使得棉纺织产业在欧洲的出现具有偶然性,同时也并不具备如很多西方工业化历史所认为的那样强的革命性。棉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融入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当中,并给商人和生产者带来财富的。欧洲就像一块海绵,吸收技术和商业知识、获取原料并转换为产品。之所以如此,全靠欧洲大陆同世界上其他地区所建立的联系。
欧洲从疆域之外获得东西的能力与众不同,有时候是通过武力和掠夺,有时候又是通过科学探索或贸易手段。
结语
欧洲将来自美洲的棉纤维加入到非洲奴隶交易体系中、用欧洲生产的布料交换非洲奴隶、依靠亚洲的印花技术生产欧洲的布料,-欧洲将这几种不同的因素与国内外消费者具体的口味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可谓卓尔不凡。这样的三角形式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它的复杂性,而且更在于其真正的全球规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