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生中的老师可能有很多,而几十年后还能够忆起的老师肯定不会很多。李富贵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让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老师,他是我的小学班主任。
人生的足迹,无论走成什么样子,当你年过半百回头再看时,总会发现其中一些最美好的片段,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小学时代无疑就是其中之一,而伴随我走过这段难忘岁月的就是李老师。
人生苦短,一个懵懂儿童转眼已近花甲。五十岁以后,总喜欢回忆,常常沉浸在往昔的快乐中而不罢,据说这是身体老态的表现,自己却全然不信。几年前,惊闻李老师不幸离世,甚为悲痛。时至今日,老师的音容笑貌还常常萦绕脑际,自己总感觉应当写点东西,籍以纪念恩师并抒发自己的感怀。
融洽的师生关系
时间回溯到遥远的年春天,李富贵老师从李秀荣老师手上接过小学三年级乙班的教鞭,与32名学生续结五个学期的“师生缘”。我有幸成为该班的一员而和其他同学共同见证了这个群体的成长历程。
在那个特殊年代,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并不是那么急迫,多数人的观念里,读书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的职业还是要回家种地,学不学并不重要。可李老师却不这么认为,他常和学生们讲,学点东西总比当文盲强,就算将来回到生产队劳动,假如队里让你当个会计,你不会算账,那肯定不行;老人让你代写一封书信,你斗大的字不识一筐,而且前言不搭后语,那也很没脸面,为了将来不后悔,你们从现在起就应该抓紧时间学点知识。李老师严谨的治学意识确实影响了我的一生,几十年来,不管在什么单位、什么岗位,自己从来没敢放弃学习,虽然先天禀赋不足,没有修成正果,但自认为一直能从学习中受益。有人曾问我:你都快退休的人了,为啥还要拿着书本去听课,甚至和二十多岁的孩子们一起去参加国家考试?我一时说不明白,但事后想想,这其实就是一种习惯,也可以说是一种信念,它大概就是来源于孩童时代李老师在我们心灵深处播下的“火种”。这也是我一生感恩李老师的重要原因。
在那个“不尊重知识”的年代,学生们想静下心来学点书本知识是很不容易的。大家不但要“学工、学农,还要批判资产阶级”,今天学张铁生“交白卷”,明天又学黄帅“反潮流”,还要“反击右倾翻案风”,政治主题变幻莫测,广大师生应接不暇。“纷乱”的环境里,李老师带领全班学生灵活处理各种关系,坚持生产劳动不缺席,政治活动不掉队,上课学习不放松,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在全校树立了楷模。三年来,我们班年年被学校评为”模范班”,李老师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李老师既教算术又教语文,讲课不但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而且非常注重教学效果。记得当时有这样一道算术题:一个车间2月份共生产个零件,该车间后来大搞技术革新,3月份生产的零件比2月份增加了30%,问车间3月份的产量是多少?如果3月份生产的零件比2月份增加了两倍,那么3月份的产量是多少?如果3月份生产的零件增加到2月份的两倍,那么3月份的产量又是多少?很简单的小学算题,在当时可算是难题,李老师硬是讲了一个下午,直到大家都明白了,才允许学生们回家。当时牛群、羊群都回家了,差点挨家长的骂。李老师的语文水平也很高,尤其擅长汉语拼音。讲课时,老师写完”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就要重点讲解文中的“生字、生词”,标注汉语拼音,让学生们大声朗读,然后再单个提问,如果多数学生发音不准,老师就会叫曹俊站起来读,曹俊的发音很准,是班上学习汉语拼音的标杆。我们班还有一个女生叫王翠琴,一个男生叫苑贵明,当时学习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可惜后来缺乏持续性,初中以后便不知去向了。
李老师不但重视课上教学,还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