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41026/4503316.html你说小人物真能改变历史吗?如果你问我,我的答案是:当然可以。一在真实的历史上,不仅张良,韩信这样的名人能改变历史,其实小人物也可以。来吧,刘敬出来走两步。如果你去刘敬的村上找他,恐怕是找不到的。为啥呢?阿信读《史记》时也感到莫名其妙,我读的明明是刘敬传,为啥给我介绍的是娄敬?再看下去方才恍然大悟,这就好比网络上的那个搞笑梗:你抓的是鲁迅,与我周树人何干?刘敬,就是娄敬。我们从长相,血统,能力三个维度分析,娄敬的前半生没有丝毫亮点,就是个糙爷们。他出场时身着羊皮袄,推着板车,像极了当下的拉货司机。更搞笑的是,他居然不自量力的推开了虞将军的府邸,开门见山的说:“我想跟刘邦殿下聊点事儿(臣原见上言便事),劳烦引荐一下。”虞将军是个有眼力见的人,觉得对方不是普通人,倒也没有推脱,只提了一个建议:要不咱换身行头?娄敬表示非常的不以为然:我穿啥是啥,穿名牌来的就穿名牌去。穿杂牌来的就穿杂牌去,换衣服是不可能换衣服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换衣服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多年前我穿着双布鞋去面试,对方很诧异,我却很自然。结果也有趣,我跟面试我的人成了好朋友。我这么打扮的逻辑很简单,俺们手艺人靠手艺吃饭,又不是靠脸,靠行头。娄敬就这么穿着杂牌衣服,迈着大步去见了刘邦。这一幕,我觉得很帅。以至于时至今日,无论见谁,阿信都不愿捯饬,一副不修边幅的模样。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淘汰掉那些以貌取人的家伙。更主要的是,自己自在。二严格意义上说,娄敬并不能算是纵横家,却又不能不算纵横家,因为他确实是靠游说上位的。比如,他懂得请虞将军推荐,面见刘邦。这是典型的纵横家的手腕。一者,他直接找刘邦,已经贵为皇帝的刘邦未必会见他。二者,有了虞将军引荐,便多了份信誉背书。现在明白了吗?你想直接见领导,领导未必会搭理你。但是,如果你让领导的亲信帮你牵线,不仅能见到领导,更容易被领导视为自己人,因为你是亲信介绍的。娄敬的运气很好,虞将军也很配合,他见到了刘邦。您是否好奇,为什么娄敬要费尽周折见刘邦呢?记住一句台词“混乱是上升的阶梯”,想必大家听说过,但阿信想说的混乱并非局势的混乱,而是思维的混乱,尤其是领导处于思维混乱时,你便有了机会。彼时,楚汉相争已经结束,娄敬打算抓住时势的尾巴。项羽乌江自刎了,刘邦已经称帝了,随即问题就出现了,定都在哪里?都城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容不得丝毫马虎。彼时的主流声音是定都洛阳,原因有三,其一,定都洛阳,以为承接周代的国祚;其二,定都洛阳有地理优势;其三,定都洛阳,符合刘邦团队里关东人多的心理。虽然刘邦比较犹豫,但是,如果不出意外,汉朝的都城必然是洛阳了,可是小人物娄敬不同意。这么大的事情,娄敬一个拉货的车夫不同意。有用吗?有用!娄敬对刘邦说:我知道你打什么小算盘,不过是想讨个彩头,希望能跟周朝一样有年基业。可是,周朝是以德行立国,您却是以杀戮定国。从这一点看来,恐怕您是想多了,这是其一。其二,周朝衰微是因为不讲德行吗?是形势使然。说人话就是实力不行了,胳膊不粗了。原话是:非其德薄也,而形势弱也。相比之下,定都洛阳并非上策。三一个真正优秀的说客,不仅能指出问题,更能提供策略。娄敬既然反对定都洛阳,那么他心中的大汉帝国的都城应该是哪里呢?我们知道,秦朝都城咸阳,汉朝都城长安。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地方。但司马迁点破了玄机:汉长安,秦咸阳也。其实,西汉的都城就是秦朝的都城,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娄敬提供的方案正是咸阳,理由有三,其一,秦地有坚固的防线,可防不测,正是“天府”之地。其二,继承秦国的底子,吸取项羽的教训,日后对付关东的叛乱,可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第二点确实极具战略眼光,在后来的西汉面对各种外敌时,总能占据地理优势,这不得不说是娄敬的功劳。娄敬出现之前,刘邦心里是糊涂的。直到,娄敬出现之后,刘邦心里亮堂了:我说娄敬啊,你干脆别姓娄了,寡人赐你姓刘。于是乎,娄敬就成了刘敬,小人物被封成了奉春君。刘邦选择定都长安。四原本故事就应该这么结束了,可是七年后,刘邦却指着刘敬的鼻子骂“怂包”,又是为何呢?干掉了项羽,刘邦又跟匈奴杠上了。刘邦派了很多使节出使匈奴,回来都说匈奴全是老弱病残,可以一战。唯独派出去的刘敬说不能打,理由是“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意思是说既然两国要开打,匈奴应该显现出自己的实力才符合常理,可如今匈奴却反其道而行之,必定有诈。结果刘邦很生气,骂他是怂包,更痛斥为“以口舌得官”,说他像纵横家一样靠嘴巴获得的官职,而非军功。紧接着,刘敬就这么被关起来了。所以到底谁是怂包呢?历史有时候很打脸,骂刘敬是怂包的刘邦,不久后自己就成了大怂包,由于轻敌,他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围在了白登,史称“白登之围”。幸亏有了陈平提议主动认怂,刘邦才逃过一劫。事后,刘邦良心发现了,封刘敬为建信侯,并问策:这北方的匈奴有点厉害哦,有木有什么良策呢?这刘敬即将亮出一招必杀技,虽影响空前,却为正人君子所不齿,此策名为《关于如何优雅的做冒顿单于老丈人的相关建议》,中心思想是:打不过你,我就做你老丈人。其实就是和亲。您没看错,和亲政策的创始人不是别人,正是刘敬。打不过就结盟的模式充满了纵横家的气质。刘敬提出和亲是个什么逻辑呢?匈奴太强,冒顿单于不讲道理,所以要把长公主许配给冒顿单于,以期实现“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的目的。冒顿单于活着,那就是你女婿。冒顿单于死了,那继位的就是你的外孙,以后大家都是亲戚都是一家人。这个策略的逻辑有些滑稽,但刘邦却听的津津有味,果断采纳了。于是大汉王朝,甚至整个华夏文明第二纪元开始积极对蛮族采用了和亲政策,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认你当亲家。和亲的事情最终刘邦交给刘敬去办了:使刘敬往结和亲约。刘邦安排刘敬去匈奴开展和亲政策,建立联姻盟约。司马迁评价说“刘敬脱輓辂一说,建万世之安”,刘敬这个人力车夫去面见皇帝的一次进言,便建立了万代相传的稳固大业。确实,刘敬是个小人物,是个配角,却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游说能力建功立业,功勋可比肩张良、陈平,实在是吾辈楷模。五众所周知,阿信是个研究鬼谷子纵横智慧的民间手艺人,我们可以从刘敬身上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鬼谷子讲“谋生计,计生议”,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游说前便制定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然后方可“议生说,说生进”,进行游说活动要提前准备好具体话术和说辞。因为,每次游说前,我们不仅需要知道问题是什么,更需要知道解决方案是什么?刘敬第一次游说时,提出的“定都长安”便是他的方案,指出了定都长安的优势。第二次游说时,提出的“和亲”便是他的方案,确立了汉朝的联盟政策。正因为他能把“问题意识”转化成“方案意识”,使得他的游说更有说服力。人们总是认为解决问题是游说的结果,其实不是,解决问题是游说的前提。在游说之前,你必须明白,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说的容易做的难,我们应该如何实操呢?鬼谷子说:“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何解?所谓“内”,便是使进献说辞能够深入领导的内心;所谓“楗”,便是使自己的谋略与领导相合。所以,想去游说领导的时候,必先暗中揣测领导的真实想法和意图;想要向领导进献计谋时,必须顺应领导的意愿。己方暗中考虑是否可行之后,再对领导公开说出行事之得失,以此来迎合领导的心志,达成说服目的。相信有道友会说了,为啥要费尽心机的搞定领导呢?真相很残忍,是因为你我皆为小人物,我们只有学会建言献策,说服领导,才有机会得到重用,才有机会升职加薪,才有机会出人头地。本文由鬼谷道、鬼谷子智囊团创始人鬼谷信原创出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