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光,今天我们来聊聊旅游!
在旅游活动中,涉及大量的艺术形式。对旅游主体来讲,有一个艺术鉴赏的问题。艺术鉴赏能力强,审美水平就高,旅游质量也会提高。旅游者可以观赏博大精深的书法绘画艺术,欣赏戏曲歌舞的精华,可以参与其间,自娱自乐;可以购置收藏、馈赠亲友、布置家居;甚至有些境外旅游者慕名而来,专门研究、学习中国艺术。同时,艺术本身又是重要的旅游客体,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旅游媒体而言,艺术更加重要,旅游资源的评估、开发、宣传离不开艺术,游客的组织、导游的素质都与艺术有关。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很有必要学习艺术知识,以增加我们的专业积淀。
一、书法艺术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的书法艺术文化。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其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自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意文字(字体表示语言中的词或词素)和表音文字(拼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就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面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汉字。从图画到符号,汉字由甲骨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它起笔于点画,系于单字结构,成于整幅章法,美于风神气韵,形成了一整套艺术规律。
(一)书法的发展历史
中国文字的起源年代尚无确切考证,据古籍中有关“伏羲画卦”、“仓颉造字”等可推知大约是原始公社即氏族社会时代。同时,可知中国文字形成的基础是“依类象形”“同物构思”,实际上就是一种原始的画,这就使得中国文字的书写一开始就具有某种造型因素,在接近于现实事物的多样的笔画和形体结构中已含有形式美的一些基本要素。随着中国文字的书写所包含的美的因素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被人们自觉地加以强调和讲求,中国文字的书写就逐步形成为一种艺术。具体说来,书法区别于汉字是春秋时期,书法艺术真正臻于自觉和成熟,是汉魏、晋时代,其显著标志是书法的不断更新,就大的类别来说有以下几类。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殷商后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文字,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被发现。这里是殷的都城旧址,所以又称“殷墟”文字。这些甲骨文多是王室的档案材料,先后出土达十几万片。这些甲骨文的内容多是占卜,因此甲骨文亦称“卜辞”或“龟甲”文字。据考证,甲骨文已有左右的单字,有近一半的字已经认出,其余尚有待继续辨认。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是已经发展到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有:①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②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写法。③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来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④笔画较细,方笔居多。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⑤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
甲骨文结构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的,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和章法。
2.金文
殷代除甲骨文之外的另一种重要文字是金文。它的名称也是由书刻的原料而来的。关于金文的起源,传统的说法是: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因此又称为“钟鼎文”。铸刻上面的文字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
殷代的金文和甲骨文相似,因是金属铸成的字,所以笔画较甲骨文粗圆,形体也略较方正,行款一般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周初,从笔画到结字,都与殷商甲骨文、金文接近。西周自昭王以后,金文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已具有下列特点:①笔画圆匀,起笔、收笔、转笔多为圆笔。②字的结构比周初金文更加紧密、平稳。字形也比较有规律性,也为以后的文字统一奠定了基础。③章法上也比较讲究字距行列,有的严整规矩,有的显得疏朗开阔。
金文在笔法、结字、章法上都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据统计,金文约有字,其中可知的有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
3.籀文
继金文的一种重要字体则是“籀文”。一般认为“籀文”也就是狭义所指的“大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此即是以籀为人名,因人而名书体的说法,其他尚有不同说法。但是这种文字已无迹可考了,现在可以看到这种文字体系的,就是“石鼓文”。
石鼓文即是刻在鼓形石上的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现保存的石鼓共10个,每块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是歌咏秦国君游猎情况的,故也称“猎碣”。原有文字多字,现仅存多字。
4.小篆
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了有利于统治,在文字上进行了改革,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秦文是沿袭西周的文化传统,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其字形特点(小篆):笔画勻称,字形大多长圆而方正,已初具方块字的基础;圆笔进一步增多;笔画较简单,符号性加强。
5.隶书
秦朝政府公布的公文、法令、诏书等均用小篆。但结构复杂,笔画多弧形,速写不易,民间多用一种较篆而草的、能急就的字体,笔画由圆变为方折,把篆书多弧形变为多直形,这是隶书兴起的原因。
书法上称秦隶为“古隶”,汉隶为“今隶”。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了笔画,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隶书字形特点:以扁形的方块字代替了小篆长圆的方块字;笔画大量减少,成为单纯的书写符号;汉隶笔画出现了轻重变化即“蚕头燕尾”。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
6.书体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备倶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产生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1)真书
真书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兴于汉末,盛于魏晋,成熟于唐代。真书也称“正书”、“楷书”,因为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正体,是“楷模”,所以又称为“楷书”。楷书和隶书很接近,隶书很多特点如方块形、偏旁系统、笔画等都与真书相似,只是字势和用笔上稍有不同,很容易向楷书过渡。真书的字形特点:形体方正稳定,笔画平直明确;体现了汉字的书法美。
(2)草书
草书是隶书的草写体,起源于西汉,称为“隶草”。东汉章帝时盛行的草书称为“章草”。它保存了汉隶的波磔,有连笔,但字字独立。东晋以后的变体称为“今草”,由章草变化而来,笔形却是楷书化的草写,即没有章草的波磔,笔画多连写多省略,书写简易快速,但不易辨认。
(3)行书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晋。《宣和书谱》中写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间行书存焉。”意思就是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真书,写得近于奔放些的就成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中兼有真书的称“真行”、“行楷”,兼有草书的称“草行”或“行草”。行书的字体特点:笔形近草不放,笔画连绵,但各字独立。
在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书法艺术哺育了我国古往今来各民族无数书法、篆刻艺术家。这些知名的或不知名的书法、篆刻艺术家又为汉字书法艺术注入了自己难以估量的劳动和心血,代代相传,推陈出新,汇成了我国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