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清明又至,为缅怀革命先烈、铭记光辉党史、砥砺奋进力量,长江日报多路记者探访了8位武汉革命先烈的陵园或纪念场馆,通过市民追忆感悟,缅怀他们的革命事迹和坚定理想信念。这8位武汉革命先烈是中宣部大型报道《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展现的位英烈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施洋:
宁死不屈的劳工律师
每次走过“27级台阶”就是一次“二七精神”洗礼
4月3日,施洋烈士陵园里,松柏林立,沉静肃穆,纪念碑前摆满了黄白相间的菊花,寄托着人们对先烈的哀思,不少市民有序前来瞻仰、纪念先烈。其中一位独自前来的祭扫者,正是施洋烈士的曾外孙女施红。
4月2日,中核工业工人在施洋烈士雕像下宣誓。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摄
“你们杀了一个施洋,还有千百个施洋!”年2月15日,共产党员、劳工律师施洋在洪山的刑场上喊出这句话后英勇就义。施洋在武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二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领导者之一。
每年清明节,施红会代表家人前去祭扫。站在纪念碑前,她久久伫立,人群来来往往,很少人知道她的身份。施红几次回到外曾祖父施洋的家乡竹山县,在那里,施家湾的施家子弟们早已走向了奔向小康的致富道路。
4月2日,施洋烈士陵园,一对老人在施洋烈士雕像前驻足良久。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摄
54岁的施红一直从事旅游行业工作,施洋烈士陵园的红色讲解员朱虹成了施红的朋友。施洋的大无畏精神感染了她们,也把她们联系在一起,把传播继承先烈精神作为共同的责任。施红这边有旅游团体需要参观,她就会跟朱虹联系;如果烈士陵园有宣讲活动,朱虹会主动邀请施红来参加。
为了讲好先烈故事,朱虹查阅了许多资料,不下百遍仔细阅读过施洋写下的《伯高狱中七日记》,烈士被捕的经过、狱中生活她已烂熟于心,百年前共产党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不惧牺牲的英雄气概,让她每每想起来,都觉得心潮澎湃。
她沙哑着嗓子告诉记者,年起,每年,她会为参观市民讲解数百场,清明节前后更是高峰,每天接待团体平均在30批左右,“只要大家有需要,我们就全力进行讲解”。
4月2日,小学生在施洋烈士雕像前接受爱国教育。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摄
带着扫墓团体一路拾级而上,朱虹说起施洋烈士纪念碑的“数字密码”,沿着牌楼正后方到达施洋烈士纪念碑,需要绕过铸铜浮雕再走完81级台阶。
她解释,81级台阶平均分布了3层,每层都有27级台阶,“这3层台阶每层都是27级,寓意‘二七’大罢工”。
朱虹数不清自己在81级台阶上走过多少次,但和她完成的数千次讲解一样,“每次走过、讲过,都是再一次体会、再一次洗礼”。
曹渊:
北伐先锋模范的革命军人
社区居民年年鲜花祭扫
4月1日下午,位于武昌区的独立团烈士陵园,一场先烈祭奠活动正在进行。18名来自洪山区珞南街道洪珞社区的下沉党员整齐伫立在曹渊烈士纪念碑前,碑前已摆满其他人留下的鲜花。献花、鞠躬、围绕纪念碑缓行瞻仰。陵园内听不见其他声音,现场十分肃静。
曹渊烈士纪念碑前,洪山区珞南街道洪珞社区下沉党员围绕纪念碑缓行瞻仰。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摄
清明节临近,洪珞社区组织社区以及洪山区社区教育学院、石牌岭高级职业中学等下沉单位的党员代表,一起参与“我们的节日”清明祭扫活动。据了解,这已经是洪珞社区第11年举办清明祭扫活动。
社区副书记许庆华说:“从年开始组织清明祭扫先烈的活动,每年我们都组织党员群众到烈士陵园祭扫。”
据了解,洪珞社区离独立团烈士陵园并不远,步行15分钟可达。许庆华介绍,社区居民基本都知道独立团烈士陵园,许多人都了解独立团的英勇事迹。“不能让这段历史被忘记,每一代人都应该学习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牺牲精神。”
陵园内,曹渊的铜塑雕像巍然挺立,象征着名英烈的水杉树在微风中矗立,烈士墓碑上一营营长曹渊等阵亡官兵的英名依然刚劲。在墓前驻足,“先烈之血”“主义之花”“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无产阶级的牺牲者”等话语,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96年前的那场战斗。
叶挺独立团武昌纪念馆讲解员王晶介绍,年9月,各路北伐军合围武昌城,曹渊率一营为突击前锋,冒着城头弹火竖起云梯登城,与敌人肉搏。在全营仅剩十余人的情况下,曹渊派通信员向团长叶挺发出求援报告后,再次跃上云梯指挥登城,爬至云梯中间,他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24岁。
曹渊牺牲后,这封报告被转交至叶挺手中,叶挺非常悲痛,流下了热泪,并称曹渊为“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
曹渊等烈士的牺牲精神,激励着北伐军,年10月10日,武昌城终被攻克。
戚静芳是石牌岭高级职业中学第二支部的书记,参加了当天的祭扫活动。她说:“24岁的年轻生命,为了心中的信念英勇牺牲,他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潘忠汝:
领导黄麻起义突围战斗“大无畏”
烈士家乡人不忘初心建设美丽乡村
4月2日,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烈士墓的管护人——村支书谢小兵、村支部委员潘红建,正在祭扫潘忠汝烈士,敬献鲜花、鞠躬致意、擦拭墓碑、碑文描色。
潘忠汝烈士墓静静伫立在黄陂区六指街道楼子田村潘家堰湾的青松翠柏中,庄严肃穆,干净整洁。
谢小兵在为碑文描色时,一笔一画,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格外仔细。金色碑文,让他仿佛感受到革命先烈们赤诚的精神脉搏。
4月2日,黄陂区六指街道楼子田村村支书谢小兵、村支部委员潘红建等来到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烈士墓扫墓,为墓碑填漆、“描红”暨祭奠活动。长江日报记者刘斌摄
年,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出生于黄陂潘家堰湾。年,品学兼优的潘忠汝考入武汉中学读书。
“尧天舜日事经过,世态崎岖要整磨。不肯昏庸同草木,愿输血汗改山河。”潘忠汝曾写过一首诗,表达自己立志革命、改造社会的志向。
年,潘忠汝进入广州黄埔军校学习,入校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受党组织派遣,到黄安(今红安)县工作。
黄麻起义时,他任起义总指挥,起义胜利后,任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总指挥兼第一路军总司令。
年12月5日夜,敌人袭击黄安县城,潘忠汝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率领战士先后六次进出城门,当潘忠汝第七次掩护战士往外冲杀时,敌人的子弹打中了他的腹部,顿时,血流如注。他推开前来营救的同志,强忍剧痛,继续指挥战斗。最后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1岁。
如今,在烈士家乡,依然能感受到潘忠汝烈士“紧跟党走,信念坚定;不畏强敌,拼搏图存”的革命精神。
谢小兵介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民们团结一心,积极配合,资金不足时,在外创业的村民自发捐资。无论是危房改造,还是道路改造,村民们都很支持,发自内心地尽力改变家乡面貌。每当有村民遇到困难时,其他村民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如今的楼子田村,日新月异。
听着革命先烈的故事长大,谢小兵、潘红建表示,要把这一抹红色牢记于心,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做美丽乡村建设的践行者。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小学生折千纸鹤送给“大哥哥”
两名学生向屹立在夏明翰小学操场上的夏明翰烈士雕像敬少先队礼。长江日报记者史伟摄
4月1日下午放学后,夏明翰小学校长李世学来到学校阅览室,和几名学生一起折千纸鹤。这些千纸鹤将会在第二天校内纪念活动上被放置在夏明翰烈士雕像前。他和孩子们希望用这种方式寄托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两名学生向屹立在夏明翰小学操场上的夏明翰烈士雕像敬少先队礼。长江日报记者史伟摄
夏明翰小学毗邻鹦鹉洲,原名建港小学,年正式改名为夏明翰小学。从此,这所拥有千余名学生的小学便与夏明翰烈士结下了不解之缘。屹立在学校操场边的夏明翰烈士雕像每天凝视着孩子们学习、生活。
年,夏明翰出生于湖北秭归。年,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夏明翰加入中国共产党。年1月,党组织决定调夏明翰到湖北省委担任领导工作。年3月18日,由于叛徒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3月20日清晨,他英勇就义,临刑前写下了那首传颂至今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夏明翰牺牲后,谢觉哉等同志组织工人将其遗体偷运出来,安葬在汉阳城外长江江畔的鹦鹉洲上,距离夏明翰小学不远。“学校以先烈的名字来命名,革命先烈永远活在我们中间。”李世学说。
与大部分小学的大门不同,夏明翰小学的大门设计成“人”字形,造型看起来像一座桥梁,“它象征着把先烈的革命精神与现代发展相结合”,李世学介绍说。
李世学是孝感人,担任校长已有8年,从小就熟读那首脍炙人口的《就义诗》。学校改名后,他将满腔崇敬之情转化到对学校的改变上。
学生手拿自制小花敬献英烈。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摄
年下半年,夏明翰烈士的雕像落成,并安置在学校操场边,三层台阶环绕着一盆盆翠柏,雕像背后是一面面鲜红的国旗。
10岁的魏一诺告诉记者,学校每年清明节都会组织纪念活动,全校师生会以各种方式向夏明翰“大哥哥”表达缅怀之情;平时一些重大活动日或者节日,同学们也都会在雕像前举办各种活动,与“大哥哥”分享快乐。
这两天学校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让孩子们放学后手工折千纸鹤,“每人至少一只,代表自己的怀念之情”。
在李世学看来,学校组织学习、继承革命先烈精神,并非只是形式上改名,而是要将先烈的精神气质变成学校的精神财富。学校落实红色课程,组织校园红色教育活动,将夏明翰精神一点一滴渗透到师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吴光浩:
战果累累的传奇英雄
全村乡民年年为烈士扫墓
敬献鲜花、鞠躬默哀、擦拭墓碑、清扫墓地,4月1日,在黄陂区王家河街青云村蔡吴湾,74岁的吴生华在吴光浩烈士墓前,祭扫他的四伯。
黄麻起义副总指挥吴光浩烈士陵园绿树环绕松柏苍翠,74岁吴生华的为四伯扫墓40余年。长江日报记者刘斌摄
吴生华说,他的父辈兄妹共8人,吴光浩排行老四,他的父亲排行老五。
祭扫时的每个动作,吴生华都庄严肃穆,显得小心翼翼。
吴光浩烈士墓,年修建,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周围环境干净整洁,并竖立了烈士墓保护责任牌。
在青松翠柏掩映下,吴光浩烈士的半身浮雕像和石碑上镌刻的生平,向人们讲述着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74岁吴生华的为黄麻起义副总指挥吴光浩烈士扫墓40余年。长江日报记者刘斌摄
吴光浩是鄂豫边区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黄麻起义副总指挥,年出生。年,吴光浩进入广州黄埔军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吴光浩与潘忠汝领导黄麻起义,他亲率突击队员趁夜攀墙进入黄安(今红安)县城,歼灭守敌,打开城门,活捉国民党县长,黄麻起义一举成功。
年12月5日夜,国民党十二军教导师突袭黄安,吴光浩率部分起义军突围出城,到黄陂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战。年,他指挥部队多次打退国民党军队进攻,铲除豪绅地主武装,发展地方党组织。
年5月初,吴光浩受命前往河南商城地区领导武装起义,途经罗田滕家堡时突遭民团包围,在突围中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每年都会前来祭扫,40多年来从未间断”,每当社会各界前来祭扫时,吴生华都会宣讲吴光浩的革命事迹,“去年前来缅怀先烈的活动至少有余次”。
“革命薪火代代相传,要将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吴生华说。
年,村里遭受洪水,全村人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将损失减少到最低。村里在外创业的吴斌、吴建顺闻讯,出钱出力慰问受灾村民。一位村民患重病后,村支书熊兵拿出自己的钱,主动帮助患病村民渡过难关。
吴生华说,这些都是四伯留给村里的精神财富。
向警予:
为妇女解放毅然走上刑场
龟山脚下父女接力守望“向妈妈”
在汉阳钟家村社区,一栋老楼8楼顶层的一户中,厨房的窗户正对着龟山上的向警予烈士墓。年,已故市民张晏生搬到这里,每天都要趴在窗台上,“守望”向警予这位被他称为“向妈妈”的先烈。如今,老人故去两年,他的女儿张女士也常常站在父亲站过的地方,缅怀先烈。
年4月2日,张晏生的女儿继承父亲遗愿“守望”向警予。长江日报记者彭年摄
2日,走进张女士家中,情形与张晏生去世前并无多大改变。家里摆着不少照片,大多是张晏生生前带着小学生们在向警予烈士墓前祭扫的画面。
张晏生与向警予的渊源,始于他的姑妈,也就是张女士的姑奶奶张金保。张晏生生前曾告诉记者,年时,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工作。那时,张金保是全国总工会纺织工会主席,经常邀请他到家里。
年4月3日,老人张晏生已经“守望”向警予烈士墓33年。长江日报记者彭年摄
张金保告诉张晏生,自己曾是武汉裕华纱厂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后因参加向警予创办的工人夜校学习,结识了这位“革命路上的导师”,并在向警予的影响下担任了第三任中共中央妇委书记。张金保不止一次对张晏生说:“我把你当成自己的儿子,你也要像我的儿女们一样,喊她向妈妈。”
上世纪70年代初,张晏生退伍回到武汉工作。年,龟山向警予烈士墓建成,张晏生来此祭扫,萌生出一个想法,如果能住在附近,就会离“向妈妈”更近一点。年,他用自己在汉口的两套房交换,搬到了这里。年5月,烈士墓广场上的向警予雕像竣工,张晏生每天都要趴在窗台上凝望许久。
年,向警予走向刑场的路上,视死如归,不顾刽子手的殴打,沿途向群众演讲,牺牲时年仅33岁,敌人在现场张贴告示“不许任何人收尸”。当晚,当时的海员工会主席陈春和带着张金保等10多人,趁夜将烈士遗体用板车运往集家嘴,并在对岸的龟山脚下安葬。
张女士对记者说,父亲生前经常给她和哥哥讲述向警予烈士的故事,尽管父亲已经过世,但他们还是经常上龟山去看看这位未曾谋面的“向奶奶”。因为父亲说过:“这段历史他数十年来不曾忘记,我们后辈更不应该忘记。”
恽代英:
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桂子山下烈士精神融入师生血脉
齐声朗诵《狱中诗》,向烈士雕像献花……明日一早,“缅怀先烈·薪火传承”祭奠仪式将在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广场举行。这是该校“恽代英菁英学校”师生在清明节缅怀先烈恽代英的第七个年头。
华中师大“恽代英菁英学校”第七期学员班学员在恽代英雕像前合影。
著名党史专家、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李良明是恽代英研究专家。他介绍,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也是华中师范大学杰出校友。3年,恽代英考入当时的武汉中华大学(华中师大前身)预科,5年进入中华大学文科攻读中国哲学。
年,恽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并于年初任党中央宣传部秘书长,负责编辑党刊《红旗》。他以雄辩的才能、生动的文章、热忱的激情,教育了广大革命青年。年5月,恽代英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年4月29日被杀害于南京,年仅36岁。
李良明说,恽代英以笔为枪、以文为拳,上达家国命运、世界形势,下至青年理想、人生选择,心系青年所想,指引青年所向,为武汉五四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培养了一大批骨干,被周恩来称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去年4月,华中师范大学50余名学生推出原创沉浸式主题教育话剧展演——《你好,恽代英》,以此缅怀恽代英同志牺牲90周年。该剧截取恽代英一生中的重大时刻和事件,以五四运动、创办利群书社、主编《中国青年》、被捕入狱等一系列事件为引,讲述了恽代英与他的朋友们在黑暗中探索前行,寻求救国真理的光辉事迹。
“如今,学习恽代英的精神已经融入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该校团委副书记(学生)陈凌继霄介绍,学校将“恽代英精神”作为华中师大精神谱系的核心内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搭建多样化平台,极大丰富了思政教育资源。
年6月,该校创办“恽代英菁英学校”,七年来,“恽代英菁英学校”获评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等荣誉称号。
萧楚女:
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
武汉人踏访8省市为他立传
“花了三年时间,这本书终于出版了,算是今年清明给老乡的一份告慰。”4月2日,58岁的汉阳区档案馆馆长钟贤超用软布细心擦拭着桌头的一本《萧楚女传》。
汉阳区档案馆耗时3年编纂的25万字的《萧楚女传》由中央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长江日报记者史伟摄
在区党史办公室工作时,他就经常听到老同志们讲述自己的遗憾:作为党史工作者,没有能为老乡萧楚女烈士写一本传记。
萧楚女年出生于汉阳,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理论家、教育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年4月,萧楚女在广州反革命大屠杀中被逮捕,4月22日被杀害于狱中,年仅34岁。
钟贤超做过调查,发现年、年和年国内先后出版过3个版本的萧楚女传记,但没有一本是武汉人撰写的。
“这个遗憾不能再留下去了。”来到汉阳区档案馆后,从小听萧楚女故事长大的钟贤超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老乡出本传记。
这本万字的《萧楚女传》是钟贤超带领团队耗时3年编纂而成。长江日报记者史伟摄
年,《萧楚女传》编纂工作正式在汉阳启动,钟贤超发现自己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最大的困难就是史料很少。”钟贤超说,萧楚女烈士年被害,有关史料存世量非常少,而且距今时间很长,搜集难度非常大。
为了尽可能搜集到翔实的资料,钟贤超带领团队耗时2年,沿着萧楚女烈士的足迹,踏遍了湖北、四川、重庆、河南、湖南等8省市,联系、拜访各地与之有关联的博物馆、档案馆、党史研究室和有关专家。
钟贤超和团队还登门拜访了曾撰写过萧楚女传记的几位作者,同时还大量翻阅相关的文史资料,弄清了之前存在的一些疑问。
年10月,25万字的《萧楚女传》由中央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拿到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书,钟贤超一夜无眠。
对萧楚女烈士了解得越多,钟贤超和同事就越感动,主笔张岳平经常一边写,一边流泪。
萧楚女曾形容自己的人生观是“蜡烛人生观”。生前他在农讲所和黄埔军校带病工作时曾说:“同学们,你们想蜡烛不是能放光明吗?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缅怀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承。”钟贤超说,萧楚女身上的“红烛精神”和斗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我们要永远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萧楚女,钟贤超和同事做了很多尝试。除了传记外,他们还试着出过动漫、编写过连环画、拍过专题片,目前正在筹办萧楚女生平事迹陈列室,预计年底可对外开放。
(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覃柳玮史强唐煜邓小龙通讯员况昕昀张志强党波涛稿件统筹:刘睿彻)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