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年代,“沂蒙母亲”王换于在沂南县马牧池乡成立战时托儿所,抚养了86名革命后代;
进入新时代,逐步富起来的沂蒙人民自觉践行沂蒙精神,来自不同行业的余名志愿者,为名孤贫儿童撑起了温暖的家。
从战时托儿所到孤贫儿童服务团,沂蒙人民心怀大爱、无私奉献的精神一脉相传。
今天(4月3日)出版的大众日报,刊发脱贫攻坚一线“齐鲁时代楷模”——临沂市孤贫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服务团的两位成员:
服务团团长名叫徐军。年,徐军就投身临沂商贸物流发展热潮,从小地摊起家,开门店,办礼品城,企业营业额从几万元一直做到3亿多元。在做公益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孤贫儿童,密集走访、一番纠结,他下定决心,于年成立了服务团。
马牧池乡分团的祖密密,是一位十分特殊的志愿者。33岁的他,有一只手和一只脚天生残疾,早年漂泊各地卖唱为生,有些积蓄后回乡开了一间小超市。就是这样一位残疾人,却结对帮扶了附近村的一名孤儿。
目前,服务团已探索形成“扶贫、扶心、扶志、扶技”的孤贫儿童帮扶“临沂模式”,并推广到济南、青岛、湖北襄阳等7个城市,还有20多个城市正在筹建。
请看全文——
沂蒙大爱“天下无孤”
——临沂市孤贫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群体扫描
“红色土壤,培育大爱。”
一年多前,一个来自湖北省襄阳市的考察团,在临沂市孤贫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以下简称“服务团”)了解完服务团的发展历程和帮扶模式后,一位成员向沂南县分团团长李晴问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做这件事?”李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考察团参观了沂蒙红嫂纪念馆。考察团回去后,那位成员将这八个字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