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虽作古,但其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我们熟知的杜甫、范仲淹等人一样,成为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道德楷模,照耀着我们不灭的精神理想,永远朝向光明。
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也。瑭何人斯,敢以自认。
缘启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塘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伏读于苫块之余,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
越四载,犹子(指侄子)巧官病温,初起喉痹,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闭。又遍延诸时医治之,大抵不越双解散,人参败毒之外,其于温病治法,茫乎未之闻也。后至发黄而死。
塘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亦未得其要领。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
学习,养生又越三载,来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
细查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壁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其何以传信于来兹。
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癸丑岁,都下温役大行,诸友强起瑭治之,大抵已成坏病,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
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因有志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曰《温病条辨》。然未敢轻易落笔,又历六年,至于戊午,吾乡汪瑟庵先生,促瑭曰:来岁已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子盍速成是书,或有益于民生乎。
学习,养生瑭愧不敏,未敢自信,恐以救人之心,获欺人之罪。转相仿效,至于无穷,罪何自赎哉。
然是书不出,其得失终未可见。因不揣固陋,黾勉成章,就正海内名贤,指其疵谬,历为驳正,将万世赖之无穷期也。
先生幸运地有一个能教他《三字经》《论语》《诗经》的“爷爷”,如果爷爷知道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读书是这么的便利,他又会跟我们说些什么呢?
我的爷爷,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农民,他精于农艺,样样农活干得漂亮而艺术,编织手工也在乡里堪称一流。他不是一个一般的农民。
从我懂事开始,爷爷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是智慧而慈祥的,有着瘦削的面颊,突出的颧骨,以及一双明睿的眼睛。在我的记忆中,他从来没有打过我们,骂也极少。
爷爷是个有文化、有远见的农民,在我弟兄两人十岁前,是爷爷担任启起蒙家庭私塾教师,教我们读《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诗经》、《幼学琼林》等,当时只背诵文字,不讲文意,也许爷爷也不大懂得其中奥理。但作为一个农民,能有这种教书水平,也是十分可贵的。我们在他的教导下,识字写字,查阅《康熙字典》,明白了读书的意义。当时我们的学堂最多时只有四个人,上午背书,下午写字。爷爷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据说他在科举考试时,帮人抄过试卷,我们也从那时起开始学习柳体字。
学习,养生我们的家是一个四合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大跃进”之前,房屋周围都被绿树翠竹簇拥,外面基本见不到房屋,围墙以铁刺巴(一种长有刺的灌木)为主,进出只能走大门,绿树中有许多藤蔓植物,儿时嬉戏其间,或爬树,或摘野果,其愉快之情,至今不能忘怀。住在四合院的人,都是王姓同家同族,大约有五六家,因各家文化背景不一样,我们常见到别人家里的人吵嘴、打架,这些因小事发生的家庭纠纷,常请爷爷出面调解,事后他对我们说:“三代人不读书,会变牛。”不读书,不懂理,就会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来。
在哥哥与我出生不久,爷爷就暗下决心,必须让我们兄弟两个上学读书。爷爷和父亲从小就渴望读书,但读书不多,因为家庭困难,被迫停学。父亲十几岁就担煤炭、挑麦,早早地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在当时落后的农村,能吃饱红苕就不错了,还说什么上学读书。为了让我们读书,他们深知,经济是基础,有了钱,有吃有穿才能读书。
学习,养生于是从年开始,全家就展开了艰苦的劳作奋斗。爷爷负责统筹管理,父亲负责技术性工作,如制作粉丝、烤酒等,我的母亲和两个孃孃每天白天到坡上做庄稼,晚上织布,天不亮就起床“推粉”,一般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到我们懂事的时候,家里已略有余粮,逐渐具有了供我们上学的能力了。
这时四川也解放了,但紧随其后的是各种“运动”,打乱了我家原来的“读书计划”,但“必须读书”的理念,已经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有几件事情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件事,是年农历九月廿五日,我的母亲因病去世,当时我的大妹刚满三岁。按当地的习惯,我们弟兄应在家守灵,但爷爷为了不耽误我们上学,当天我们照常到十里以外的三元寺小学上学,足见爷爷对读书上学的重视程度。
学习,养生另一件事,年饥荒,父亲患上了“肿病”,生命垂危,我当时读高中,在数十里外的伍隍场,不仅要吃,还要交学费。为了支持我读书,家里硬是把嫩包谷推成粑,由继母拿上街去卖。现在想起这些事,真佩服当时父母的毅力。
还有一件事,年夏,我中学停学后的第二年,资阳县组织全县高中停办学生搞一次复学招生考试,我当时去报名,但因为休学证明掉了,没有报上。次日临考时,我呆呆地站在教室外看着其他同学进入考场,一位认识我的敲钟报时的工人问我:“为啥不进去考试?”我说:“没有报名。”“报啥名?哈儿!进去嘛!都认得到你!”他催促我说。还真是的,我鼓起勇气进了考场,老师也发了试卷。一周后看成绩,天气很热,校长正光着上身在办公室擦汗,他看见我说:“你就是王辉武吧?有你!”顿时我心里热气上涌,眼泪都出来了,我没有报上名,居然考上了。
养生我成了复读班三十名学生之一,次年又奇迹般在高考中榜上有名,后来我回忆这种机遇的时候,才发觉这全是爷爷给我的“读书理念”的功劳。你想想,第一天报名都不成,还要在学校住一晚上,次日既然没资格参加考试,守在那里干什么?一句话,太想读书了啊!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