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优势 >> 正文 >> 正文

廖静仁门虚掩的煮云人

来源:楷模 时间:2022/9/2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http://m.39.net/pf/a_5291113.html

(作者:马珂)

《门虚掩》是新华出版社为作家廖静仁新出的一套中短篇小说选集。洋洋86万余字,分上、下两卷,每卷43万字。书封上印着这样的文字:著名作家廖静仁由散文家向小说家的华丽转身;由乡土资江向文化资江的深度开掘。

在我的社交圈子里,廖静仁是一位值得深交的朋友。在深耕厚植了十余年的友谊之树下,我们的关系日渐亲近,从过去的友人混到了目前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地步。

梳理廖静仁走过的旅程,“传奇”算得上他人生中的关键词。小纤夫、篾匠学徒、泥瓦匠、报刊主编、名作家。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与职业,硬是被他活生生地拉扯到一起,构成了他的独特人生。

资水河畔的“高尔基”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炙手可热的年代。一批又一批文学新秀被报刊隆重推出,成为文学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与榜样。廖静仁这个名字也连同有意扮酷留着一脸连绵胡子的“作者近影”在此时粉墨登场。当年的《湖南日报》“湘江”副刊,除多次刊发他的作品外,原政治部主任易泽民和记者陶田阶还以《资水河畔的“高尔基”》为题发表过他的人物专访;原副总编辑金希光也在日报上刊发人物通讯《绽放的山花——记农民作家廖静仁》。在那个文学空前绝后的年代,廖静仁夹杂在一批冉冉上升的文坛新星中广为人知。他的散文《纤痕》《过滩谣》《红帆》《资水船帮》《大山诲语》《风翻动大地的书页》等,先后被《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作品与争鸣》等权威刊物转载,并被译为英、法等文字向国外推介。他由此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将廖静仁誉为“高尔基”,是因为两人有相似的生活与创作经历。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仅上过几年小学就因家境贫困辍学,十岁起开始独立谋生,先后做过面包店和鞋店学徒,当过守门人、搬运工等,在此期间发奋读书,自学成才,并以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作为创作素材,写出了散文名作《海燕》和自传体长篇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及《小市民》《在底层》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与高尔基颇为相似的是,廖静仁出生在湖南安化资江北岸一个叫井湾里的山区村落。家庭的贫困,只读了四年小学的他就不得已辍学在家。奶奶念及年幼的他能在长大成人后混口饭吃,准备好一份薄礼领着十来岁的他拜家乡一位做篾匠的堂叔为师。常常板着一张面孔的叔父对他严苛得近乎残酷。除骂不离口,还时常用长长的竹烟袋戳他脑门。一个严冬的早晨,上山去扛楠竹的廖静仁返回时因脚下的白头霜打滑,连人带竹滚下陡坡,幸亏被树枝挂住才捡回一命。师傅知道后又是一番恶语相向。实在无法忍受的廖静仁抹着眼泪跑回了家,说什么也不愿再去。

廖静仁居住的资水边,有段浪急滩陡的水域,名为崩洪滩。每逢春夏两季,逆水而上的货船就要请纤夫助力。小小年纪的廖静仁为补贴家用,也于无奈中加入拉纤的队列,与大人们一样,让粗糙的纤绳深深地勒入肩胛,佝偻身子喊着纤夫号子一步一步向前挪移,演绎着世界名画《伏尔加河畔的纤夫》所描绘的场景。正是得益于这段刻骨铭心的生活经历,《纤痕》《过滩谣》《资水船帮》《红帆》等一大批经典散文在日后被人喜爱和熟知。

文学梦在心头萌生

成为资江岸边一名狂热的文学迷,是廖静仁成年之后做泥瓦匠的年岁。在当地一个叫黄泥塘的山湾里,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和泥打浆翻泥坯的他,某天给公社茶厂砌砖墙时,无意间从一堆锈钢管的缝隙里捡到一本花花绿绿的杂志,是县文化馆编印的文学内刊《山花烂漫》。上过四年小学的廖静仁好奇地翻看起来,竟然觉得里面的文字自己也能写得出来。

几夜的折腾后,他给《山花烂漫》寄去了一首诗歌,然后焦急地等待消息。两个月后,他的诗居然变成铅字发表了。这让廖静仁萌生出通过文学改变命运的梦想。伴随着不停地阅读和写作,廖静仁的组诗《心灵在追求》被省群艺馆《文艺生活》杂志公开发表。随后的他一发不可收拾,作品陆续在《湖南日报》《文学报》《人民日报》《北京文学》等报刊发表。作为泥瓦匠的廖静仁,也被安化县政府作为特殊人才选拔到安化县文化馆工作,在《山花烂漫》做起了编辑。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谁的青春不迷茫

随着当年文学浪潮的日益高涨,爱好文学成为众多有志青年的理想与追求。使无数青年男女深陷其中,无力自拔。拜师从文的风气甚嚣尘上。坐进编辑部的廖静仁,自然也成为一些文学爱好者追捧的人物。“老师,您忙吗?我想请您看篇稿子。”每当有这样的声音响起,从社会底层转型为编辑的廖静仁都深感荣幸,有求必应。回忆起那段过往,廖静仁说他当初入住在县文化馆斜对面的一间老房子里,住所前有段常年被污水浸泡的黄泥小路,起初进出经过那段小路时,每回都跟猴子跳圈似地在几块有限的砖头上左闪右晃。他入住之后,随着找他的业余作者不断增多,来访者为方便行走,这个丢几块砖头,那个丢几块砖头,渐渐在污泥浊水中竟垒起一道砖头路直通到他的住所门口。那时的他,被文学爱好者的期望和信任层层包围。

身份和环境的改变,逐渐让廖静仁的内心起了微妙的变化。年轻气盛的他在无数文学青年,尤其是文学女青年的簇拥下,也慢慢淡忘了在家乡辛勤抚育两个孩子的妻子。开始在某些文学女青年的盛情邀约下,学会了在月色朦胧的夜晚静坐于资水岸边相互谈起人生、理想,甚至爱情。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闻讯后的妻子领着两个年幼的子女找到他的住所,愤怒地将一儿一女推到他的面前,然后扭头就走。看着年仅三四岁且穿着粗布衣裤的一双儿女,廖静仁陷入了沉思:当初的努力,不就是为了改变自己和妻儿的命运吗?他连忙蹲下身子,将两个眼里闪着童贞与惊恐的儿女揽入怀中。

此后,每晚必来的业余作者日渐稀落,请他看稿子和谈理想与人生的女作者也很少谋面。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家庭和创作之中。

年,由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弘征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青春诗历》,收录了廖静仁的诗作《蔚蓝色的祝福》:你闯进我的小阁楼,正是风雨交加的时候。是来向我借雨具的吗?很遗憾,我也没有。只有心底蔚蓝色的祝福,撑一片晴天,伴你涉过风雨长途。

这应该是廖静仁对那段迷茫时期的一个交代与了结。

一棵从乡下迁入城市的树

廖静仁常将自己比喻成一棵从乡下迁入城市的树。尽管进城时被锯掉枝叶,篼根也被粗硕的草绳五花大绑,受到诸多的限制与束缚,一旦融入其中,就会用顽强的生命力去吸收养分,蓬勃生长。

后来从县文联副主席调入县委机关报《安化报》担任总编辑的廖静仁,在他创作的众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支撑下,被省委统战部调入机关刊物《湖南统一战线》做执行主编。但文学心结太重的他一心只想进省文联或省作协工作。其时恰逢省作协《湖南文学》停刊,廖静仁瞅住机会找到相关领导,表示愿意自筹资金出版《湖南作家》杂志。一番争取后,廖静仁如愿以偿,以执行主编的身份开始招兵买马,组成“廖家班”,迅速投身到《湖南作家》杂志的采编工作之中,并提出“以文养刊”的操作模式,带领一帮新招聘的工作人员给市州策划文化专题。

首战告捷的是为湘西自治州策划的《天下湘西》,通过人文历史和地域景观,在杂志上对湘西自治州予以了全方位、深层次地推介,在获得当地领导认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让作为“廖家班”班主的廖静仁喜不自禁。尝到甜头后,他干劲冲天。领着专题部主任赵涛、编辑部主任刘跃儒怀揣策划书四处奔忙。在他们的奔忙中,《诗画郴州》《文化永州》《神奇怀化》等一期接一期的文化专题在《湖南作家》杂志推出。

汗水换来的成绩被很多人尤其是省文艺界的领导看在眼里。年,廖静仁调入省文联,主持起湖南省企(事)业文联的全面工作。

这棵自喻为从乡下迁入城市的树,终于摆脱诸多束缚长得枝繁叶茂,在城里站成永恒。一如三毛的诗作: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一半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没读几年书的人编辑出版了百余卷书籍

在《湖南作家》练就的策划功夫,让廖静仁调入省文联主持企(事)业文联工作后如虎添翼。利用手中拥有的资源,他开始了各种书籍的编撰工作。首先是主持编辑出版省政府巨大繁浩的大型丛书“湖湘文库”,随后编辑出版了60卷《屈贾文学丛书》,获得了领导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从年到的十年时间里,在电脑上至今不会使用五笔和拼音输入法的廖静仁,用最原始的手写输入法,主持编辑、出版了数十种一百多卷书籍。其中包括《千年湖湘》(诗经、游记、翰墨》24卷,《千年湖湘胜迹图志》8卷,《千年湖湘经世文鉴》5卷,《湖南省环保四库图志》8卷,《湖南少数民族艺术印象》及《斯文江湖》5卷等。临近退休,他还主持编辑了《新时期湖南文学作品选》(分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现代汉诗三卷)及《湖南作家佳作选》,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鉴于廖静仁在挖掘、整理、编辑、出版湖湘文化类书籍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他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破格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副厅级待遇。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谭谈在一篇题为《说几句廖静仁》的文章中写到:廖静仁在湖南省企(事)业文联工作后,策划、主持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主编了不少文化含量颇高的文献类书籍,丰富了图书出版市场。一个只上了四年学的农村娃子,写书,能写出好书;编书,能编出妙书。这不能不令人佩服。

做个《门虚掩》的“煮云”人

迄今,廖静仁在出版《蔚蓝色的祝福》诗集,《纤痕》《境界》《红帆》《湖湘文库·廖静仁卷》等十六部散文集后华丽转身,写起小说。继首部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白驹》之后,他陆续发表了《寻找乐正子》《逝者如斯夫》《红梅花儿开》《喊风来》等一百多万字的中短篇小说,并由新华出版社从中精选出86万字汇编成《门虚掩——廖静仁中短篇小说选》,分上、下两卷出版发行。

退休后的廖静仁,终于脱离了工作的辛苦与劳累。他第一件事就是回到老家安化,在他年少拉纤的崩洪滩旁修建起一栋临江别墅,每夜听涛入眠,重温儿时经历。后来又在一条行人较多的公路弯道处建起一座木质茶坊,闲时煮茶看书,或邀友人谈天说地。无论他在与不在,茶坊里总是备有茶水、茶具、点心和坐凳,而且总是虚掩门窗,无偿为素不相识的路人提供解渴、充饥和歇息休整的处所。散文家刘鸿伏悉知廖静仁的善举后,根据茶坊所处的山顶位置及静仁兄的闲情逸致,欣然写下“煮云”二字。廖静仁甚是喜爱,将其做成金字匾额镶嵌在大门右侧。

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某天正在劳作的廖静仁突感身体不适,医院后诊断为脑梗,落下轻微残疾。

我决定去趟安化看他。今年大年初二,我从长沙驾车三个小时,去到静仁兄位于资水岸边的临江楼,兄弟俩相聚甚欢。

其间,静仁兄高兴地领着我看他年少时拉纤的崎岖小道,嘴里兴奋地低喊着从前的纤夫号子:纤夫过滩哪,嗬嘿!不惜命哪,嗬嘿!前面有人坠下滩哪,嗬嘿!后面纤道脚板响哪,嗬嘿!

静仁兄还带我去看他当年做泥瓦匠的遗址,带我去拜访村中长辈与友人,然后一起去他建在山弯路旁的公益茶坊煮云品茗,热情地招呼过往路人进屋饮茶歇息。他跛着右脚踟蹰而行的样子,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的“仁”字。

入夜,我住在他临江小楼里一套带洗漱间和圆形阳台的宽大客房里,枕着江涛,脑子里满是他年少时在凄苦中顽强进取和拼搏的场景。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无尽的往事汇成歌。一支歌,一支艰辛的歌,一支奋斗的歌,幸福和泪水是那么多……”我不禁想起电视剧《蹉跎岁月》的主题曲。

马珂简介:

马珂在海南和北京做过近二十年省、部级报刊记者和文学副刊主编。后转行至湖南广播电视台从事电视工作。在《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散文百家》《瞭望东方周刊》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一百余万字,多篇散文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海外文摘》《作家文摘》《新时期湖南文学作品选》等报刊书籍转载。参与创作、编著书籍和拍摄电视纪录片、影视剧多部。

(载《财富地理》年7月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