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优势 >> 正文 >> 正文

新规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减负和素质教

来源:楷模 时间:2022/12/3
白癜风反复发作怎么办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0907/4467057.html

引文:“当科学家,教育家同时成为了企业的董事长,那么他说话到底是代表资本还是代表人民呢”——温铁军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一项新的规定: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

面对当下席卷全社会的“内卷”现状,这一规定似乎戳中了许多焦虑父母的心,不少人称终于可以放过孩子们,还孩子们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了。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至少作为一位普通家长,我个人不太赞同。

的确童年只有一次,可是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难道不都只有一次吗?但奇怪的是,一到了儿童这里,似乎童年就完全赛过了一切,好像青年、成年、中年就可以间歇性忽略,这是很奇怪的逻辑。

原生家庭的痛苦,悲惨的童年,把所有个人的苦难都归结于母亲-父亲-孩子这样的三角关系的文章已经看过无数次了,不可否认“心理健康”是重要的,但是教育归根结底应该是政治。

我们都知道全国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不均衡的,以至于网友们都戏称北京大学是北京人的大学。

中国的升学制度靠的是高考,在高考制度不变动的情况下去谈论小学教育,这算不算是耍流氓呢?

或者我们可以一起来试想一下,倘若真的如此,一个五点钟就放学,一点作业都没有的小学生回家后他能干嘛?

在成年父母普遍工作的情况下,大概是没有节余时间去陪伴这个孩子的。

因此就实际情况而言,在电子化普及的当下,那些长期缺少灌输“学习很重要”思想家庭的孩子,大概会更容易导向娱乐活动,如果王者荣耀等于孩子的童年,那么我想绝大多数的家长恐怕宁愿不把这个童年还给孩子。

01

两种教育观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前段时间被评为时代楷模的张桂梅校长。

张桂梅校长因创办的华坪女子高中连年取得优异成绩后,被广为人知。

这个高中是针对云南大山深处的女生,只要家里人愿意女孩子继续读书,学校便无条件免费收留,目的是为了让这里的女孩子摆脱愚昧走出大山。

张桂梅校长走红后,有人质问:“这种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只能培养出背答案的机器,怎么算得上是培养人才?”面对质疑,张桂梅校长给出了她的解释:“我们真的是填鸭式教育,问题她理解不了,她的基础太差了,你不这么做是把她救不出来的,没办法只能这种选择。”

戏剧性的是,不久之后清华大学的副教授刘瑜也以教育为题作了一个颇具学术型的演讲,她说:“你的孩子10点睡,我的孩子11点睡,他的孩子12点睡,你上2个补习班,他上4个补习班,我上8个补习班,教育成为了军备竞赛。”她认为教育就是应该让孩子尊崇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一个苦读,一个追求成为自己,这两种教育的差别不是价值观的差异,而是阶级,经济基础的差异。

从张桂梅校长的办学模式来看,这里的学生每天必须五点钟起床,下课后三分钟从教室到食堂,打饭,吃饭,刷碗加起来不超过十分钟,一周只能洗一次衣服,所有学生一律短发等等诸如此类,可以说张桂梅校长的办学模式就是一个加强版的衡水中学。

在一个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地方,如果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有掌握自己未来的能力和成为自己的选择权,谁又愿意去进行魔鬼式的机械训练呢?

有意思的是,刘瑜教授在演讲时专门拿自己的孩子开玩笑,她说:“我们家孩子以后就让他开个奶茶店得了”

可是说这番话时她的女儿正就读于清华附小,而翻看刘瑜教授个人的人生经历,她自己也曾是靠着一路苦读才从江西县城来到首都北京的,而如今作为学术精英,她却呼吁普通家长们要让自己的孩子放轻松,这或多或少会让人产生遐想。

02

“应试教育”不应该是贬义词

前段时间复旦大学陆一老师的一篇名叫《害了孩子,肥了教辅,误了国家:“教育减负”为何越走越偏》的文章引发了许多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