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是华尔街传奇投资人,投资回报率和巴菲特、索罗斯不相上下。很多人听过他的名字,但对他的经历和投资方法可能不太熟悉。
林奇和巴菲特不同,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家里基本没有人买股票,甚至他的家人觉得股票都是些骗人的东西。
他的所有亲戚中,只有他外公买股票,也非常保守,买了一家名为公众服务公司的股票,以为这是一家自来水公司,当发现这家公司卖石油时,他外公马上卖掉了股票,然后这家公司就上涨了50倍。所以,林奇可以说没有任何炒股票的基因和环境。
但林奇仍然成长为了一位选股专家,他的投资组合里有支股票,其中有一部分是上涨了10倍甚至20倍的股票,但有6类股票是彼得·林奇从来不买的的股票。
第1类热门行业的热门股
最热门行业的最热门股票是林奇不会去买的股票,如何辨别哪只是那个最热门的呢,就是你经常听到有人谈论他,林奇那个时代是上下班的汽车上都是谈论这种股票的声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就是网上讨论最多的那只股票,10个股评师,8个发文章都要带上它,那就是它了。写这段的时候我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名字:茅台。
林奇认为热门股票上涨得很快,总是会上涨到远远超过任何估值方法能够估计出来的价值,但是由于支撑股价快速上涨的只有投资者一厢情愿的期望,所以热门股跌下去和涨上来的速度一样快。
如果股票投资者没能及时脱手卖出的话很快就会发现你的账面盈利变成了亏损,因为当热门股下跌时,它绝不会慢慢地下跌,而是会快速地跌掉,以至于你等不到小亏出场。
林奇举了一个例子,家庭购物网络公司(HomeShoppingNetwork),在16个月内股价从3美元涨到47美元,然后又跌回到3.5美元。
家庭购物网络公司股票走势图林奇认为,股票突然上涨变成热门,是由投资者对股票未来的期望过高导致的,而这个公司可能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盈利能力,毕竟盈利能力不是天上掉馅饼,突然就能成倍提升,所以当市场回归理性后,这种热门股票就会被抛弃。
不是说热门股票完全不能赚到钱,但是想要在最高处抛售获利,难比登天,大部分人买入热门股票后会赚一点钱,然后就开始漫长的亏钱,最后割肉出局。
第2类那些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
“另一类我避而不买的股票是被吹捧成下一个IBM、下一个麦当劳、下一个英特尔或者下一个迪士尼之类公司的股票。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几乎从来都不会真正成为它的楷模那样卓越非凡的明星——不管是百老汇、图书畅销排行榜、全美篮球联赛还是华尔街都不例外。”彼得·林奇说。
林奇举了几个例子,都是追逐模仿不成,股价下跌的。其中有一家不错的公司CircuitCity,有很多公司自称下一个CircuitCity,而这些公司的股票无一例外都下跌了,大概比初始下跌了59%~96%。
这个观点林奇也没有解释过多,我认为这是他从事多年投资积累的经验,有些规律是这样,你可能说不清楚原理,但它确实有效。
第3类“多元恶化”的公司
什么叫“多元恶化”呢?就是本身想搞“多元化”,但却因为自身没有经营陌生行业的经验,最后变成了“多元恶化”。
彼得·林奇认为有些盈利不错的公司通常不把赚来的钱用于回购股票或者提高分红,而是喜欢把钱浪费在收购兼并上。一心一意追求“多元化”,这样的公司一般会寻找的是具备以下特点的收购对象:收购价格过于高估;经营业务完全超出人们的理解范围。而这两点会使公司在收购后发生的损失最大化。
林奇举了一个例子是美孚石油,美孚石油公司曾经收购了一家名为Marcor公司,这个公司的一个主要业务是纸箱包装业务,另一个主要业务是零售业,都是美孚石油完全不擅长的领域,经营的很差,最后只能以一个极低的价格将其出售,赔了不少钱。这也导致了美孚石油业绩下降。
美孚和埃克森已经合并了上世纪80年代,美孚石油公司的股价只上涨了10%,而同一期间埃克森公司的股价却翻了一番。就是因为美孚石油搞“多元化”,而埃克森只专注石油业务。
第4类小声耳语的股票
“我经常接到许多人的电话,向我管理的麦哲伦基金推荐一些稳健的公司,可是推荐完这家稳健的公司之后,他们经常会压低自己的声音,就像女人说私房话透露一些个人秘密一样,再补充说道:‘我想告诉你一匹大黑马,这只股票可能对于你管理的基金来说市值规模太小了,但是对于你自己的股票账户来说绝对值得考虑。这家公司的业务前景简直太诱人了,它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只非常赚钱的大牛股。’”彼得·林奇在书中写道。
林奇称这类股票为“小声耳语股票”,有一个爆炸性的故事,而且看起来如果成功就会受到巨额回报。事实上这种股票的成功概率微乎其微,业绩都靠编故事,给人一种富贵险中求的神秘感,而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类公司牛皮吹得很大,却没有什么实质内容。
林奇那个时代,大家是打电话和见面沟通,所以有小声耳语的机会。但是现在一般的都是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