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兄亦友
赵岐山的妻子王四女姊妹六个,她排行老五。她的上面依次是大姐、二姐、哥哥和三姐,比她小的只有一个五妹,排行老六。
王四女的娘家在盐店公社树塔村。解放前,王氏家族在当地也算有名有望的大户人家,有土地、有资产,有势力、有影响,生活过得荣荣耀耀满堂富贵,是出了名的财主。
王满贵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祖辈和父辈真正把他视为掌上明珠,抓在手里怕丢了,噙在嘴里怕化了,骑在脖子上怕跌打了。王满贵生长在民国兵荒马乱时期,本来有上乌兰夹坝国立小学的指标,但家里宁肯花上钱顾上人顶替他上学,也不敢让王满贵上一天学,一是怕在上学路上遇到兵痞、土匪,吃了现亏,二来怕他学有所成,远走高飞,老王家这片家产没人继承。因此错过了上学的机会,这在盐店地区属于特殊个例。
王四女遭遇了人生童年丧父之不幸,那年她才八虚岁,当时只有大姐和二姐成了家。哥哥王满贵也才十六虚岁,三姐十二三岁,五妹才仅仅三岁。承受打击最重的是王四女和王满贵。
王四女刚刚懂得被人疼爱,却立刻失去了靠山,遮风避雨的屋顶塌了。从此,家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家了,有难无人帮,有话无处讲,只有母子几个相依为命了。就这样,她养成了终身不多言语的习惯。
王满贵从小不缺营养,十六七岁就长得周周正正,高高大大,身架坯围像个成人。王满贵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父亲突然去世,家庭重担一下子搁在他的肩上,几乎要把他压垮。
失去父亲的王满贵,在家里还得装作坚强,表现出一副男子汉的气概,给母亲和三个妹妹壮心胆,可在没人的时候,特别是一个人在庄户地劳动的空闲,他不由自主地哭泣,不断地哭,心里常常产生巨大的火气和无名的怨气,只有痛痛快快地大哭一顿,才能缓解心中的委屈和怨愤。
每当王满贵回到家,看到孤独无助的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妹妹,内心又可怜又疼爱。不谙世事的三妹生性顽皮,有时不管轻重顶呛他两句,他实在按捺不住,才冲她喊叫两声,过后就后悔得要命。
王满贵几十年,对自己的四妹五妹没有正面发过一次火,动过一次怒,他的妹妹们也把他终身奉为真正的父兄,兄妹间亲密无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被家族后人称为兄妹交往的楷模。
建国初期,农村开始推行农业合作化。此时,年轻有为的王满贵出落得很是优秀。虽然不识几个字,但能说会道,精明强干,做事也有架套,很快成了当地的小红人,并且自力更生娶妻成家立业,把一个小家庭整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成立人民公社后,他一直担任生产队干部。
一九六一年,身为文盲大老粗的王满贵入了党,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世纪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王满贵担任了生产大队的大队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这样,个人活动和出工劳动时间安排相对自由一些。他在安排好公务的前提下,除了照顾自己家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总是利用机会经常跑到几里外的四妹妹(赵岐山)家,力所能及帮他们多干一些拿轻夺重、担水劈柴、臑口袋(扛粮食)、浇地、推碾子、围磨的体力活,往往做完营生以后便不声不响就走了。
那时赵岐山在二十几里以外的敖包梁供销社上班,根本没有时间回来做家务。孩子们年龄都小,大凡小事都得由王四女去料理,王满贵捎带着帮四妹妹家做点体力营生,可以减轻四妹妹的家庭负担,自己心里也感到尽了一份长兄的责任,由衷地欣慰和舒坦。
王满贵重情重义,尤其和妹夫赵岐山妹妹王四女的感情笃深,几十年一直如此。
时间过得飞快。六十七岁的王满贵老两口,经过二十来年的艰辛刨闹,完成了四个儿子成家立业的大任,喘息之机,颇有志得意满的感觉。
四儿子完婚典礼,王满贵和老伴彻底放松了。老两口晚上临睡前再也懒得重做些饭食,王满贵就把事宴上折澄下来的鱼肉菜蔬随便挑拣的吃了点。睡到半夜,他肚子疼的厉害,喝了点开水,用了些土办法勉强挨到天亮,赶快通知儿女。
儿女们赶回来把老爹送到当地卫生院进行了治疗,病情稳定后,老两口觉得已无什么大碍,于是打发娃娃们各忙各的去了。
王四女在树林召镇家中知道哥哥王满贵得病的消息,却不知道发展到什么状况,着急的在家里直哭鼻子,赵岐山看见老伴儿魂不守舍的样子,上前提醒到:“大哥病了咱们去看了哇,在这儿哭能顶甚事儿呀。”说罢,赵岐山和王四女老两口就驱车一同赶去盐店王满贵家。
赵岐山他们看到王满贵的症状,不住院恐怕过不去,如果继续耽误下去会出大问题的,医院观察治疗。王满贵拗不过妹妹、妹夫的打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赵岐山王四女老两口搬上哥哥嫂嫂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对王满贵进行了及时的治疗,病情马上得到了控制。
王满贵痊愈后,赵岐山又派车把他送回盐店老家。王满贵这次生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亲情眷顾的珍贵,也认识到了年龄不饶人的真正含义。
王满贵临返回老家的时候,王四女对王满贵老两口说:“哥哥嫂嫂,你们年龄越来越大了,身体毛病会越来越多,继续住在偏僻梁外农村,有个头疼脑热需要治疗很不方便,再说娃娃们和咱们老姊妹们都把家安在树林召了,今后想互相见面走动一下也不方便,趁早考虑搬在树林召镇城里住哇。”
王满贵犹豫了一会儿,叹了一口气:“倒是应该考虑挪动了,但就是没个营生坐不住呀。你们也知道我的性格,现在的身体还可以,如果闲圪悠悠坐下,一来咱没那种福气,二来再不挣点钱生活也不好保障,靠子女们也不到那个时候。”
赵岐山会意地接过话茬说:“那条件成熟了,你们就趁早搬回来吧。”王满贵老两口满口应承:“行,行,行。”
二零零二年,王满贵七十一岁,赵岐山在树林召买了一块地,把妻哥嫂王满贵老两口搬回树林召,让王满贵和他先种了一年地。
第二年,赵岐山与人合作创办牛场,聘请王满贵为实物保管,直到妻哥七十九岁,年事已高,牛场也要从树林召镇搬迁到风水梁,已不适宜再随行,王满贵这才告辞回家休养。
在以后的时间中,赵岐山及王四女他们只要外出旅游参观,总会把王满贵老两口邀请上,共同享受幸福生活。
自从搬到树林召后,逢年过节,婚宴喜事,赵岐山、王满贵等老辈人总短不了聚在一起,聊聊家事国事天下事。
如今赵岐山王四女和王满贵老两口都已是耄耋之年,关系处得其乐融融,由于两家住的不远,还经常相互看望,令人羡慕称道。
(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