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部老片子——《天道》。讲的是一个厌倦了资本游戏的大佬(丁元英),在暂住古城期间认识了女友(芮小丹)和几个音响发烧友。在女友的“撺掇”下,大佬决定帮助这几个发烧友和当地贫困村农民一起脱贫致富。用短短一年时间的精心布局和运作,借助音响大展之际拔刀见血一战成名,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扶贫小公司迅速登上热门,身价暴涨数倍不说,还成(强)功(行)抱上了行业一哥的大腿。这波骚操作真的是!
用芮小丹的话说,这是丁元英答应给她写的一个关于底层脱贫的神话。而这个神话缘起于丁提过的一个“文化属性”的概念。大致意思是,每个人的命运都跟自身文化属性相关。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必然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问题来了,文化属性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如果是天生的那不就是宿命论嘛?躺平等着上帝摇色子就好了。如果是后天形成的,那怎么形成的?又怎么改变?多久才能改变?……
如果说文化属性决定论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通过外力作用下在短时间内改变文化属性决定的命运,这个外力又是什么?这个外力背后的推动者又是什么?是神,是救世主!而到底有没有救世主?这是小丹想要的答(礼)案(物)——看能否借助丁(救)元(世)英(主)这样的外力帮王庙村在短期内改变贫困现状。接下来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一场精彩的商战。
然而,收礼的人回了“天国”,送礼的人黯然隐退。王庙村脱贫的神话在肖雅文的接盘、刘冰的跳楼、林雨峰的自杀、有识之士的声讨谩骂、乐圣被迫合作签约中落幕。救世主没有出现,期望“得救”的人也没有得救。杀富济贫的结果只是昙花一现,在强力作用下撕开的这个阶层裂缝又快速闭合了。有人抓住机会成功上岸,也有人掉回万丈深渊,而就此引出的关于弱势群体得救之道的思考和讨论也浮出水面……
很多人把这部剧捧为神剧,看完后觉得醍醐灌顶天眼顿开,好像找到了一条自我救赎的星光大道。但如果真按剧中那个“强势文化”标准去做,会发现还是没有抓手,甚至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文化属性”虽然决定着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但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文化属性由弱变强?剧中好像也并没有给出什么具体的方法论。如果说原著作者仅仅只是想借精英之口告诉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杜绝“等靠要”的思维,摒弃“救世主”的幻想,就能摆脱弱势文化成为强者,那这鸡汤味也太浓了吧。难道底层得救之道竟会如此的“大道至简”?
带着对作者的无上崇拜,以及求知解惑之迫切之心,我又把原著翻了一遍。尤其是那段被网友津津乐道的五台山论道,感觉自己还是修行尚浅悟性不够,未能完全领悟作者“天道”的思想精髓。但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文化…任何一种命运,都是那文化属性的产物”,我想得救之道的玄机可能就在其中……
技术层的生存之道
技术,往大了说,是社会发展引擎。往小了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它带来的结果无外乎两个方面,创造价值和提升效率。大到造火箭,小到拧螺丝,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为自己、为这个社会创造着各种价值,并用这个价值交换自己生活所需。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创造价值,或者让价值创造的更快,那你将无法参与到社会财富的分配,甚至连生存都难以保障(各种二代先不谈)。技术影响的是个人的生存,在这一层,我们要解决的是生存之道。
就拿王庙村扶贫来说吧,除了叶冯刘三人和几个作坊技术骨干,可以说其他大部分人都没有凑上牌桌的机会。最多就是跟着打打杂,靠出卖劳动力维持基本生存。哪怕是“神”庇护下的那些村民信徒,想出点力都得托关系。王庙村的技术能力(音响组装)是这个“神话”杠杆的支点,也是丁元英敢在此下注的前提。在技术这层筛子下,会过滤掉一大批只能“等靠要”的人……
技术的背后是教育,教育推动着技术的延续和革新。然而,就这个唯一可能相对公平的社会资源也在开始内卷。天价的学区房、高额的私立学费、稀缺的入学名额,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就像财富一样正在被不断吸入上层。底层那点自我安慰的“人生起跑线”也在逐渐被资本抹去。“寒门再难出贵子”可能真不是危言耸听!而更可怕的是尽然有人还会听信那些“读书无用”的言论,拿些不知道真假的案例,让自己心安理得地躺平。难道那些不惜成本供孩子教育的家长都是人傻钱多么?
学习,是人类长久以来为了生存发展而不断刻在基因里的基本能力,也是在技术层解决生存之道的唯一有效法则。至于怎么学?网上方法一大把,我就不废话了。我想说的是,学什么固然重要,这是人生兴趣和目标的问题。但学会怎么用其实更重要,可以把你能力资本实现价值多元化、最大化。教人拧螺丝远比自己拧螺丝赚的多。不是读书没用,是你读了不会用。而如果你要听信谗言自废武功,那神仙也救不了你了。
制度层的破局之道
制度是什么?一个人在林子里在打猎,没有竞争,没有等级,没有分配,也就不需要制度。而如果一个林子里有几个部落,那部落和部落之间,部落内部等级之间,就涉及到竞争和分配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去平衡各方的利益。所以,制度的本质就是为了平衡利益分配。
“市场不是一块无限大的蛋糕,神话的实质是强力作用下的杀富济贫”,这是丁元英对这次“扶贫”的定义,也是他对结果的预见和感慨。他本意也并不是要创造什么神话,因为他知道按照常规套路根本无法短期内改变王庙村的困局。王庙村的“贫”,不仅仅是在技术层上生存能力的贫,更是他们在面对复杂残酷的社会竞争环境下,对制度背后风险和机会一无所知的“贫”。他能做的只是利用制度的“漏洞”开个外挂,让一小撮觉悟的人能参与进来分到一杯羹。但这个漏洞一定会被既得利益者及时修补,撬开的阶层裂缝也会重新闭合。他知道无法改变规则,更无法改变规则下的阶层固化。他只能带着他们去从狼嘴里抢肉,并告诉他们生存法则就是竞争,而不是施舍。最后能不能从羊变狼,还要靠他们自己。
当格律诗在制度面前“起死回生”,当乐圣在制度面前屈尊俯就,当有识之士只能抡起道德的大棒声讨制度的投机者时,丁元英想要的这个得救之道也就浮出了水面。叶冯刘三人虽然过了技术层的筛子,但在法律条文面前更愿意相信道德带给他们的判断,结果错失翻身的机会。而受过高等教育的肖雅文,凭借更高维度的认知和胆识,洞悉了制度背后的利益机会,用风险做筹码赌赢了这局。
“制度在建立的同时,往往给违反制度的人创造了巨大的利益”,任何制度的形成都是利益博弈的结果。它在约定财富分配边界的同时,也恰恰给了一些人越界的机会。而有人一旦绕过制度获取暴利之后,就会想方设法利用制度甚至改变制度来维护既得利益。这就是为什么黑社会到最后都要不遗余力地去洗白。
阶层固化看似资源财富的固化,更是规则制度的固化。它不仅会稳固既得利益者的权益,还会封住底层上升的通道,把任何潜在的竞争风险遏制在规则之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财富的流动,会造成制度天秤的倾斜,而天秤的倾斜,又加快了财富的流动……这就是天道!普通人要想在这乾坤交替之间踩到财富流动的红利,一定要足够的认知和胆识,找到制度的漏洞并大胆的去利用,不然就只能靠运气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制度造成的“贫”是客观存在的,要想改变确实很难。但如果你对它有足够的认知,还是可以利用它给自己创造机会。很多人只看到法律和道德这些显性规则对应的风险,却忽略了人性和利益这些隐性规则背后的机会。喜欢用主观代替客观,用道德去解释法律。永远都在正确的做事,而从来不去做正确的事。
“胆大的吃肉,胆小的喝汤”,最赚钱的方法都写在法律条文里了,而还没来得及写进去的就是制度的“漏洞”,这里藏着巨大的机会,你能看到么?你敢去尝试么?
如果你有权,可以制定规则,坐享规则带来的权益如果你有钱,可以改变规则,谋取规则之上的利益如果你有才,可以研究规则,寻找规则隐含的机会如果你啥也没有,那恭喜你,规则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
文化层的命运之道
什么是“文化”?“文化属性”又是什么?我们先来看丁元英的解释:“任何一种命运归根结底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世主的文化……简单地说,支配人的价值取舍行为的那个东西就是主,就是文化属性。”
划重点,什么是文化属性?“支配人的价值取舍行为的那个东西”。是不是听着耳熟?这不就是价值观么?没错,这里的“文化属性”应该就是价值观!也可以说剧中每一个人物角色的命运都是他们自身价值观决定的。价值观让他们在面对同一件事上做出不同的判断,叶冯刘看到的是风险,肖雅文看到的是机会,林雨峰看到的是尊严,欧阳雪看到的是信任,最后都做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选择。
那文化又是什么?它和价值观有什么关系?一听到“文化”这个词我估计很多人似懂非懂。“传统文化”、“东西方文化”、“饮食文化”、“文化人”、“那个谁谁谁真有文化”……这些都在说文化,但为什么会差异这么大?我查了下,光定义都有上百种,而且还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我们追根溯源看下关于文化最早的概念。
《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致意思是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掌握其变化规律;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现象来教化人民。在古汉语中“文”同“纹”,即纹理的意思,可以引申为事物的结构、秩序、道理……而“化”为教化、感化、造化之意。合起来可以理解为通过社会生活的秩序及道理来进行教化。那这些秩序道理怎么来的呢?就是人类为了适应环境而不断总结沉淀下来的一套特有的生存方式。注意,这里有三个关键词,“不断”、“特有”、“生存”。
“不断”:意味着文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比如“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这是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
“特有”:不同群体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性,如“西北文化”、“海派文化”、“网络文化”、“二次元文化”……这是文化在空间维度上的特性。
“生存”:这是文化最核心的本质,可以说文化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为了所属群体能够适应环境满足生存需要。它是集体经验和智慧的集中呈现,并通过世代传承不断沉淀固化形成一种稳定的生存状态。
我为什么要啰里吧嗦扯这么多关于文化的东西,因为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逻辑关系,就是文化、价值观和命运。文化是一群人共同拥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而这些思维和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固化在个人的大脑里,形成对所有事物的判断依据,也就是我们说的价值观。而每一次判断和选择都决定着我们人生命运的轨迹。
文化作为群体生活的一种稳定状态,自然会对不稳定因子有着天然的排斥,这就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很难融合。而映射在个人思维意识中的价值观,同样有着对原有价值观的依赖,和对新生事物的防御和排斥。当不同文化通过格律诗事件发生交融碰撞时,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固有价值观去思考和判断。“靠天吃饭”的农耕文化让王庙村无法摆脱对“救主”的依赖,“小富即安”的市井文化让叶冯刘对丁元英的激进手段产生排斥,“胜者为王”的价值观让林雨峰无法面对失败的屈辱,在商业竞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肖雅文,受到像丁元英、韩楚风这些海外精英圈层的文化影响,可以敏锐洞察到风险背后的机会,成了最后的赢家。
单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并没有什么强弱对错之分。每个文化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因素和历史背景。而剧中提出的所谓强弱势文化属性以及评判标准,我觉得也有些牵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所谓“精英文化”、“达尔文主义”盲目崇尚下的鸡汤文学。有“等靠要”的思想就是弱势文化?那些依附权贵发家致富的“成功人士”哪个不是“等靠要”来的?“破格获取”就是不敢和强者公平竞争?你见过哪个强者会和弱者公平竞争!遵循客观规律就是强势文化?那遵循自然规律春种秋收的农民伯伯,遵纪守法的底层老百姓是不是都应该算强者。如果王明阳团伙没有被抓,而是通过各种手段成功洗白上岸,成为商界楷模,那他们又是什么文化属性导致的结果?
既然没有强弱之分,那所谓的得救之道又从何谈起?是不是我们安于现状就可以了?理论上来说,是的。如果你觉得现在的生活状态和你人生观基本吻合,那完全可以不用去纠结什么强弱势文化属性,更没必要用这个标准给自己对号入座。也就说,你并不需要什么文化层面的得救之道,你需要的是坚持这种人生观和自我价值的认同。而如果你是一个不甘于现状,一定要活出不一样的人生,甚至想摆脱这个文化属性对你的控制,去做一个像丁元英那样拥有强势文化的高人,那最快的方式就是跳出现有的圈子,摆脱所谓的弱势文化环境,不断地去融入到你认为的强势文化圈层中,去感受和学习那个圈子的文化、眼界、格局、认知。那你的得救之道,就在于改变,改变环境,改变认知,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哈尼·鲁宾有个名言:
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变成语言。注意你的语言,它会变成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最终会变成你的命运。
简而言之:你所在的群体决定了你的文化属性(价值观),你的文化属性涂上了你思想的底色,而思想底色决定着你的命运。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这,有兴趣的可以去读读原著《遥远的救世主》,我这里也备了份电子版,需要的可以私信我获取。也可以在底下留言一起交流探讨。
声明: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果有涉及侵权,请作者及时联系我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