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莹抱怨说:每天下班回家要看着上幼儿园大班-学前班的儿子写作业,真是头痛,孩子对作业只有20%是认识的,但意思理解的就更少了,唉!这哪是给孩子留作业呀,这分明是给家长留作业,是在考家长的教育水平呀。
不知从何时起幼儿园办起了学前班,在早教理论的推动下,让初为人之父母们违背人类大脑的生长、发育规律,而懵懵懂懂地接受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概念,追着、赶着给幼小的宝贝报各种早教班,而忽略了幼儿的身心发育,
你是不是也深陷早教的折磨,在娃一出生就开始了倒计时,给娃规划了各种班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你只要建立镜映思维(mirroring),就是激发孩子的镜像神经元的能力。
英国特许心理学家菲奥娜·默登在《镜映思维: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形成》一书中,对镜映思维有很好的概述:从出生时起,人的大脑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我们基本的大脑结构会镜映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以及每一次与他人的沟通交流。
镜映可以变成一种技巧,让你成为更wdte一、镜映思维是什么?
我家娃在大概9个月大的时候,看到爸爸用手指捏着大米花放进嘴里吃,她也学着用手指捏着大米花,一粒一粒的放进嘴里吃,这是我们通常说的模仿。
书中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大脑中的神经元被“激活“了,并将控制这种行为的神经元称为“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被激活就逐渐形成了镜映思维,换句话说:孩子先是观察,而后在自己头脑中回想刚刚看到爸爸的动作,开始自行模仿创造。这个过程让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得到训练和发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镜映思维。
二、生活环境对孩子的镜像影响
1.对孩子的镜像影响最大的是来自于原生家庭
书中说:我们出生后的前3分钟内,大脑里就会产生1.8亿个新的神经连接回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身边人的行为。
你注意到没有,领养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像其养父母,并不是说长相,而是说其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包括一些小的生活习惯等。这就是镜像的影响,因为是养父母给养子女营造的第一生活环境。
2.幼儿园对孩子的镜像影响也不容忽视
有段时间每到吃饭时,就看到我家宝贝表情凝重的看着筷子和勺子,过一会才开始吃饭,我们也很纳闷“在想什么呢?”直到有一天幼儿园家长观摩课才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虑。
远远的我看到老师附身在我家宝贝身边,我好奇的走过去,发现老师握着孩子的右手说:要用右手拿笔……。
噢,原来我家宝贝是左撇子,在家时我们都没有去管这些不伤大雅的小习惯,而不同环境的镜映让孩子幼小的思维出现了混乱。
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角色楷模”
用前面我家娃吃大米花的例子,尽管后来有小伙伴把脸埋在大米花堆里吃,很快就吃完一盘子大米花,我家娃仍是用爸爸示范的方式不紧不慢的吃,这就是父母给孩子建立的“角色楷模”。
用镜映思维看孩子成长,我们就不会再掉进育儿的一些坑里:
比如:吃饭时电视播放着电视剧,却要求孩子好好吃饭;告诉孩子不要玩手机,可你手机却从不离手;你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可孩子却没有看到你在读书;你告诉孩子不要挑食,饭后孩子看到你的碗盘里剩下的都是孩子也不喜欢吃的食物……。
结语
所以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你的孩子的人生之路才能按着你的希望茁壮成长。
而幼儿园的工作就是引导幼儿用身心去感知世界,学前应该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一些能力:逻辑思考能力、看图说话的能力、和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在人前的表达能力……。
《镜映思维》一书不仅仅是育儿方面的经典,更是一本科学、全面解读人的自我形成与发展的著作,作者从微观与宏观的双重视角,洞悉人类认知形成、文明传承的方式。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环境如何塑造一个人”。
我们都曾无意识地随波逐流,却也可以有意识、有方法地,成为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可以从书中汲取属于自己的快速成长技巧。快快拿起这本书,跟随作者开启你终身成长的潜能,不再做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你认同我的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