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介绍 >> 正文 >> 正文

读万历十五年

来源:楷模 时间:2022/11/17
白癜风费用多少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108/6776699.html

读《万历十五年》

文/芦隐

(一)

我昨晚看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序。以前我看书不怎么看或不看序,拿到书通常直接进入正文。后来看《傅雷家书》,傅雷在信中叮嘱傅聪一定要先看序,说可以帮助理解书内容。昨儿细细看了看此书的序,感觉确是如此。

作者在序中写了此书的成书过程,历时七年,翻阅大量图书,融汇贯通,方成一家之言。我想到了现在提的“大语文”,我不教语文,不知究竟什么是“大语文”,但照我想来,应该是在语文教学中,引经据典,谈天说地,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和自己讲的内容圆融一体。如果我理解的对的话,该有多大的阅读量方能成就“大语文”!

(二)

明朝开国一皇帝朱元璋出身微未,父母死于贫困,一生最恨贪官,因此惩治贪官尤为苛厉。但明朝却是中国历史上贪污最为严重的一个朝代。一个农民九死一生当了皇帝,自然不愿有人分权,所以朱元璋废除了长久以来的宰相制度成立了内阁,打死他也想不到,内阁的分权比宰相更厉害,给他的子孙带来的困扰也更多。九岁即位的万历小皇帝处处受制于强大生猛的张居正也是必然。高拱眼里小看幼帝,被张居正用计取而代之。张居正眼里心里也未必看得上小小的万历,不然专权弄权不会如此肆无忌惮,但他忘了小皇帝终会长大,也忘了伴君如伴虎的老话。万历以冲绳之年即位,登上至尊,看似得上天尊宠,对一个九岁的孩子来说,实则苦不堪言,层层的禁锢、繁重的学业、批阅奏折、没有亲情、没有玩伴…一个孩子的天性尽折!他在众人眼里,包括他母亲的眼,不是一个人,只是一个皇帝,一个工具。张居正用这个工具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也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只是没料到身后事,没料到长大的小皇帝会如此绝情,如此忿怒。争也罢,抢也吧,斗来斗去,最后也免不了一抔黄土掩白骨,抑惑连一抔土也沒有。

(三)

我一向对张居正没有好感,说来好笑,这种反感竟来自于小时候读的一幅对联。上联已不记得,下联却是“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长大后虽理性一些,但终竟不喜欢他。有人能写出这样的对联也足见其对张居正的恶意。张居正与太监冯保联合得到太后和皇上尤其是太后的信任,以国事相托,并不是所托非人,张居正的精明强干,用铁血手腕把持朝政,推行政令,使大明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但他苛人与律己的巨大反差,惹怒了整个文官集团,更是让已长成的小皇帝明白了人性的“阴、阳”两面。一直仰望信任他,视他亦师亦父的小皇帝将巨大的失落失望转变成巨大的愤怒,反清倒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作为他后任的申时行也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也渴望着再次中兴,但他更清楚文官集体的“阳和阴”,他不想和他们对抗,只想用诚意和解,认换得帝国的平安运行。他的行为可能更附合儒家的“中庸”思想。他“和稀泥”你可以任为他老奸巨猾,这种“和稀泥”在当时稳定了文官集团,也对万历的不当行为有所影响,同时也保住了他自己——张居正最后的悲惨结局他不能不心惊。但他无论怎样努力也只能达到如此了,大明这一辆破车,凭一人之力,无论如何也修补不了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从这个角度说,张居正和申时行都具有悲剧色彩,更何况申时行时期万历皇帝的种种不合作呢?申的可悲结局也是可以看见的了。

(四)

朱元璋做为开国皇帝,他有魄力、有智机、够狠辣来驾驭他的群臣,而且他有极大旳工作热情:从一个赤贫到全国最大的地主,他日以继夜地工作,一年难得放几天假。而且他很俭省。他也要求他的官员如此做。他只想给他的后代留下一个富足,太平的王朝。可是事与愿违,他诛杀武将,至使他最爱的孙子建文帝在朱棣起兵造反时无将可用;他推行文官制度,而文官却成了皇帝最难逾越的障碍。万历时期的文官集体对万历来说已成了实际掌权者,而他不过是工具。万历不具备朱元璋的魄力,他聪明但不具有智机。他的祖父嘉靖以旁枝继承大统,也曾被文官协迫,但他聪明又机智,懂得利用文官矛盾互相争斗而从中取的,玩弄大臣于股掌之间,关键是他有热情,斗争的热情!而万历一无所有!但他又是聪明的,他又能看透事情的本质,如此更加剧了他悲剧的一生。如此一个人,一个不能有个人意志的人,便消极怠工,采用非暴力不合作。让他的臣子彻底对他失望。此时的申时行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皇帝和臣子的关系,努力维持帝国的正常运行,消弥祸端,减少影响,但终于一天风云骤起,他也不得不落个悲剧下场。望着老师申时行远离的背景,万历皇帝有沒有感觉到了更加孤独!

(五)

活着祖宗一章看完让人心里有点难受,万历皇帝在二十岁时便已经活成了祖宗!祖宗,端在墙上,不能说,不能动,不能思想,还不能有怨言:好好地恭恭敬敬供着你你还不乐意!他也年青,他也血气方刚过,他也曾想励精图治,只是但凡他一有作为一个人的思想,便立刻被奏折禁止,被道德禁锢。他不是一个好斗的人,如他的先祖们那样;他虽然聪明但不强悍,更缺少兴致,这是一个心灰意冷的消极人,斗不过便不斗罢,随你们折腾吧,我只管“无为”,治不治随它去好了,从此他成了祖宗,也成了历史上一大昏君。作为一个皇帝,消极怠工,不作为,不负应尽的责任,说他昏君自不冤他;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成为一个昏君非他所愿,背后的情形不由人不替他嗟叹。高高在上的皇帝,活得如此夫败,如此无奈!

此时的申时行也是一般的无奈,他的性格注他不会大刀阔斧,但当时的情况也不容他大刀阔斧,他的迂回,他的缓冲,他的善察人心、见微知著,在当时虽有成效,但并不为同僚认同,作为文官集团的领袖,最终被整个文官集团抛弃,只能灰溜溜辞职还乡。

(六)

海瑞这一章已看完。海瑞是一个好人,一个清官,但也是一个不和时宜的人。他如祖宗一样,适合供着。这章不打算写什么了,太多关于制度的文字,我理解不了。海瑞其人我也不太喜欢,水至清无鱼,人至介无友,他就是天地间最孤单的一个人:他对母愚孝一再出妻,最后落个妻死子亡;他刻板孤介不知变通,清正廉洁待人严苛,被人尊重终被所有人拋弃。万历活成了活祖宗,他生前身后都是楷模,成了永远的楷模,也只是楷模!

(七)

此书每一章都以一位人物命名,而实际上并不以刻画人物为主,每章都以大篇文字写人物当时所处得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在这样的环境下表现一个人的作为,品评他的功过事非,体现他作为一个“人”的特性。大明帝国到万历年间已历二百多年,一切机制功能都滞塞不前,而内部充满矛盾且又高举道德大旗的文官集体空前成熟庞大,成了实际的掌权者,万历皇帝也不得不受他们左右,至使这个聪明而无魄力的皇帝消极怠工,促使大明王朝进一步衰退。作为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和审时行都有励精图治,中兴王朝的愿望,但二人采用的方法却大相径庭。一是二者的性格所然,另一面却是机缘环境造就。张居正在万历幼时出任首辅,独览大权,推行新法,兴利除弊,排除异已,任用私人,可谓雷厉风行,大刀阔斧。而审时行任职于张居正之后,小皇帝已长成了大皇帝,且是一个被张居正伤透了心,又看破文官集团“阴阳”两面的皇帝,办起事来自是要左右小心,在不违反文官集团的规刚,又不触犯皇帝的夹缝中求治,难有张居正的作为也是情理之中了。历四代皇帝的海瑞绝对是当时一大清官,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一些作为,以一己之力对抗制度,对抗文官集团有着唐吉坷德般的可笑和悲状,但无论怎样,他都给底层的百姓一线希望,世间总还是有清官的!处于同样的制度环境中的戚继光就比海瑞强得多,在当时那么落后又互相掣肘的经济制度,军队制度,军需供给制度下竟然取得成功,成立“戚家军”驱除倭寇加固边防,屡建战功官拜总兵,这一方面缘自他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是性格使然,利用有限的条件,不报怨不诉苦不提要求不退缩,最大化把事情做好。当然,戚继光的成功也离不了张居正的支持,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最后的被清算也是因了张居正。

(八)

终于把第七章看完了,却一头雾水,这一章好难理解!也好难集中精力,不能精力集中更难理解这一章。只有一种感觉:江河日下,大势已去,大明走到尽头了,一切人物的悲剧都是必然!

关于哲学这个东西我总也弄不懂。为了理解哲学,我曾专门买了冯友兰的《北大哲学课》一书细细看过,内容一点也不艰涩,深入浅出,看起来并不困难,但看完以后,脑子里竟然什么都没有,以后再看有关哲学的东西依然摸不着头脑。这一章看得我那叫一个头大。看完了,什么也没知道,只记住了李贽的名字,是个思想家,至于什么思想,真没弄明白!姑且这样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