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介绍 >> 正文 >> 正文

在古代,曾以玉的品质作为道德楷模,巩固和

来源:楷模 时间:2023/3/8
白癜风终于治好了 http://m.39.net/pf/bdfyy/

在古代,曾以玉的品质作为道德楷模,巩固和发展当时社会经济基础

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关于玉的道德楷模说。一说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矿物品质和当时人们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的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化地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

众所周知,道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结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一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这个理论就整个人类社会的道德而言,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而在我国古代,曾以玉的品质作为道德楷模,把自然界中的这种矿石—玉石,把工艺美术品中的这个古老品种—玉器,溶进一种(或数种)哲学思想,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和规范化的论述,正式写进国家的典章制度,并借助于比较普遍的社会舆论,形成一种风尚和习俗,去培养人们内心的信念,去帮助巩固和发展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

玉的“道德楷模说”应起源于商周时代而形成于春秋末年战国初期,其代表性的论述莫过于《礼记·聘义》中“子贡问于孔子”一节。现全文抄录于下: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瑉之多欤?”孔子曰:“非为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温润而泽,仁也填密以案,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高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出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跟,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孔子所论述的由玉体现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共十一种德性,其原则和规范显然是和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可谓需家道德规范大全。和孔子观点相仿的还有管子,管子也有一段论述:夫玉之所以贵者,九德出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折,义也廉而不别,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取道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将彻运,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

此外,《五经通义》曰: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另《说文》释玉为:“石之美有五德者。”其对五德即仁、义、智、勇、絜(洁)的注解为: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如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持,絜之方也。

以上各种论述的共同之处,都是把玉石在质地、光泽、硬度,纹路、音色等方面的优良品质和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就很自然地体现出封建道德的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体现了封建道德和天命论的关系。天命论是讲天有意志,认为道德是上帝赋予人们的先验的东西。孔子就说过:“天生德于予。”自命为受天之德。天德禀赋于人,是为“人德”。

玉石的品质是天生的,在儒家看来也是老天赋予的。于是他们借物象形,把玉石和天德巧妙地粘合在起,煞是天衣无缝。另一个是体现了儒家的亲亲为仁以及孝悌等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据于土地等级制的基础,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状况。帝王将相各级官吏自塔顶按品级依次向下排列,进行着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百姓则处于塔的最底层,受着残酷的压道和剥削。

为了维护这种宗法和等级关系,封建地主阶级提出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忠君、孝亲是其最基本的核心。而这一类伦理却硬是通过玉石的天然品质来进行宣扬和传播,作为要求人们遵守效法的样板。道德一旦形成,就不是消极和中立的。它既是经济基础的反应,也能对其起积极的反作用。这样,也就产生了玉文化中的道德楷模的内容。好的,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大家订阅我们,和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资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