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橙果妈妈
咱们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教授说过:幼稚期(自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
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与父母日常行为的潜移默化影响是分不开的。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心理学词语,叫做镜映思维。
伦敦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学家菲奥娜·默登在她的著作《镜映思维》中写到,我们出生后的前3分钟内,大脑里就会产生1.8亿个新的神经连接回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身边人的行为。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使我们可以快速熟悉这个世界,拥有模仿别人与学习知识的能力,也使人类文明得以传递和发展。
《镜映思维》里讲的内容,都是国际心理学界的前沿成果,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磅推荐。有意识认识和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掌控感,而且能让我们以最佳的方式利用镜像系统。让我们父母成为“孩子”身边人的“角色楷模”,成为最棒的自己。
孩子的镜像思维,从出生开始,受父母及家人影响最大。
从婴儿出生开始,父母对孩子的镜像神经元和镜像系统的形成和巩固有巨大的影响,从模仿父母的语言、慢慢到行为习惯、说话方式等。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现在的孩子难管!沉迷于手机游戏、玩吃鸡、王者荣耀等,心理素质差,叛逆等,其实,孩子的这些问题,是突然出现的吗?
孩子出生后,有一段时间是完全依赖自己的父母及家人。孩子在与大人互动的过程中,开始学习抬头、坐、爬、牙牙学语,并在长大过程中,学习怎么沟通、怎么与人交往,这些离不开父母的沟通交流,从而形成了孩子的镜映系统。
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
试想一下:
父母在家从来不看书、痴迷于游戏、刷剧和抖音中,又为何非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和学习呢?
父母嫌弃孩子叛逆和爱顶嘴、没有同理心,那么,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是否用对了沟通的方式?为何没有得到孩子的理解、信任和换位思考呢?
镜映思维的不同,也让我们及下一代子女都有了不同的差异:
要么学有所成,要么一无所长;要不身体健康,要不总是看医生;要不在职场上步步高升,要不停滞不前;要不擅长社交,要不总是被人忽略或漠视。这些差异也影响到了我们的收入、社会地位、预期寿命、生活质量,以及婚姻生活幸福指数等。
镜映思维对我们的生存很重要,能教给我们什么?
通过社交镜映他人的情绪,同理心让人们之间建立了情感联系,我们可以学会在生活中处理情绪的技巧,会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