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大家都是知道的,黄帝之后算是实现中原地区的统一,之后就算是比较民主的继承制度,就是能者居之,不过真实性还不一定。今天,小编来跟大家说说尧和舜是否真实存在,是不是后人虚构出来的人物。
黄帝以武力实现大统一后,接下来就是所谓圣人之世。圣人尧、舜、禹为天子,统治万民。禹还是夏这个世袭王朝的创始人,尧是黄帝的曾孙,把天子之位让给自己的臣下舜,舜又推荐自己的臣下禹做天子。黄帝传说反映了大统一的历史。尽管如此,大统一也只是加强了部族之间的联合而已。各部族都有自己的首领,而中原的事务则由首领会议来决定。各部族首领的产生或许已经实行世袭制了,但首领会议的议长极可能还是选举制,或者是前任指名制。尧、舜、禹的禅让传说,可能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
所谓禅让,就是将天子之位让给德高望重的人。这对后世的学者,尤其是儒学者而言,是最为理想的形态。除了开启世袭的禹,禅让制的中心人物尧和舜被儒学者高度理想化了。撇开这些理想化,有种虚构人物说认为,尧和舜是后人炮制出来的圣人楷模。前面提到的顾颉刚也对尧舜的存在性提出过质疑。《书经》,即《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已被确认是后人追加上去的。去除这部分后,《书经》的原文中并没有出现尧和舜。虽然有禹,但根本没有提到传说中禹曾是尧和舜的大臣这件事。
尧和舜的存在性值得怀疑,但是这个传说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在孔子诞生之前就已存在了,儒家虽然有可能会把它理想化,但他们也不会创造出这样一个早已存在的传说。小编也赞同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的观点,认为尧舜存在说值得怀疑。不过,我们就算否定了尧舜的存在性,也不能否定其中的传承。传承,是统一这一历史潮流的常规表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所以不能忽略传承。已有事实表明,有强力人物曾在仰韶期到龙山期这段时间内统一了各个居住区,而这些人物,其名为黄。
大统一是必需的。工具的发达使生产力不断增强,人们开始越过居住区周围的壕沟,开拓耕地。之后就要引来黄河或是其支流的水,这可不是光靠一个小团体的人就能完成的丁作,所以就需要有大量的劳动力,以及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熟悉水文的策划能力。在传承中,黄帝诉诸武力实现了大统一,尧和舜继承了下来,而统一后的大问题就是治水。尧是黄帝的直系,而舜则出身微贱。大统一和治水反映出的问题是,要完成如此巨大的任务,比起世袭的首领,更需要有实力的人物。
舜以孝行闻名,被尧起用;尧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虽然叫禅让,但也是让给了自己的女婿,或许还是残留了一点母系社会的影子吧。在持性恶论的人看来,到了这个信奉实力的时代,舜先是晋升为尧的助手,不久抢了主子的两个女儿,后取尧而代之。在尧为帝王、舜为摄政的时候,据说发生了一件大事,即降四罪,天下尽服。那么这四罪又是什么呢?一、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二、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三、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四、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其中三苗是一个位于江淮及荆州的政治混乱的部族,而其余三者都是尧的重臣。驩兜曾推荐过共工,但共工把工作搞得一团糟,所以连带着推荐者也被驱逐。鯀治水失败,被幽闭于东方的羽山。似乎是舜把有可能威胁到自己位置的人全部流放,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说法也不是说不通。北狄、南蛮、西戎、东夷是中国古代史书中对周边其他民族的称呼,在这里都悉数出场了。除了三苗,都是曾在尧的身边接触中原政治中心的重臣,而不是什么蛮族。
中原是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地域,越远离这个中心,文化氛围就越薄弱,最后就是未开化之地。人种是改变不了的,但从文明之地迁到未开化之地,就再也不能享受到文明的恩泽。所谓变,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蛮、狄、戎、夷等字,原本是远离文化地域的部族的名称,而不带有人种性质。四罪中的东夷鲧,据说他的儿子禹重回中原,在文化地域的中央建立了夏王朝。一般认为,被驱逐到各地的尧的重臣一一共工、驩兜、鯀原本是某个居住地或居住地群的首领。他们率领着部族,向远方迁徙。
半坡遗址的墓葬报告中提到,51具成年男子的遗骨平均身高为.45厘米,头盖骨计量值比起中国现代北方人更接近于南方人的标准。半坡人可能并没有一直在那里居留,也许是出于某种原因而移居南方。有观点认为,中国各民族是从中原向各地扩散的。根据闻一多的研究,三皇中的伏義和女娲,原本是苗族的祖先。在日本,只要文化是由国外传入的,人们就会寻找文化的根源,这引发并提升了人们对丝绸之路的热情。但与此相对,在中国除了佛教,人们毫无向西方寻找文化根源的意愿。
如果要寻找中国文化的根源,中原一一黄河中游流域,才是他们应该前往的土地。随着新石器时代遗址被接连发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不过殷遗留下的甲骨文记录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古代史的主要舞台还在中原,这种看法在目前还是不可动摇的。还是神话世界的故事。舜六十一岁时接替尧成为天子,治理天下三十九年,巡幸南方时死于苍梧,埋葬于九嶷山。按现在的地名,舜死在远离中原的湖南,埋葬于广西。鲧治水失败后被幽闭于羽山并死在那里。
他的儿子禹治水获得成功,曾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中是这样记载的。因此,舜推荐这个勤奋的禹为他的继承人。舜还有个儿子叫商均,所以舜死后禹对权力的继承很犹豫,但据说各部族的首领都没有选择商均,而是齐聚禹的帐下。禹把政治委任给一个叫益的贤者,并推荐他为自己的继承人。这样一来禅让制还会持续,但事实上却没能实现。和舜一样,禹也是死在巡幸途中远离中原的地方,地点是现在浙江省的会稽。
神话中的这两位圣人,如出一辙地死在远离中原的南方,可能是中国文化圈扩展之后,在神话中加入这一段情节以取得南北方的平衡。禹指名益为接班人,但是益不情愿,让位给禹的儿子启。就这样,世袭王朝开始了。也可以认为这是为了把禹说成圣人,在神话中加入了他曾禅位于益的情节。禹是夏王朝的创始人,但古代的记录中都以夏而不是夏禹来记述。夏的第一任王是禹的儿子启,被称为夏后帝启。所以,在疑古派的史学家中,也有人采用了禹和启无血缘关系的神话解释。
把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神话相对照,原始共产社会便正值三皇时代。人们掌握了农耕、畜牧、狩猎的方法,在神话中就成了神向人传授了这些技能。从仰韶文化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仰韶文化的上层也存在很多类似龙山文化遗址的情形。实际上,仰韶村的遗址就是如此。对彩陶出土兴奋不已的安特生看漏了这一点。龙山文化在墓葬等部分显示了贫富差距,反映出当时已经出现了财产私有制。此前居住区内是没有阶级的,有能力的人被推举为公仆,做着首领的工作。如果这个人死了,人们就推举出另一个有能力的。
所有物资都是公有的,所以就算是首领也没有任何特权。而从仰韶文化进入龙山文化后,首领的位置慢慢就变成世袭继承的了。虽说是世袭王朝,但起初也是从小规模聚居群的首领世袭开始的随着生产力的增强,在中原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居住范围不断扩大,具有事务决定权的首领会议议长的地位也从推举转向了世袭。禹是扩大人类居住范围的神,尽管这是神话的说法,不过成就了类似大事业的大首领理应也存在过。即便是现在,中国还有个别名或雅称叫禹域。禹踏足过的地域意味着这里就是中国。
因为历史久远很多事是无法考证的,很多历史学家也只是怀疑或者推测。小编认为不论结果如何,大家当个神话故事听听也是不错的,要是过于转牛角尖也是不好的。大家怎么认为呢,欢迎大家给小编评论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