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上有一个热议的话题:你会对想成为科学家的孩子说些什么?
这个问题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不少网友在话题下方留言表示,勾起了儿时的回忆。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长大以后,你想成为什么?
很多孩子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科学家。
但真正长大后,才发现小时候的梦想成了一句笑话。不过,不论儿时的梦想实现与否,都能够反映出科学家一词在孩子们心中占据的分量。
(图片源于网络)
在孩子们的眼中,科学家是一个伟大而神秘的职业。对它的向往或起源于牛顿与一块怀表,或是爱迪生与一只破壳而出的小鸡,亦或是爱因斯坦三次制作小板凳的故事。
为什么科学家在孩子们的心中有着如此崇高的地位?来看看我国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用科学精神感染着孩子们?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递给孩子们的是心系人民、造福人类的爱国精神;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传递给孩子们的,是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传递给孩子们的是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传递给孩子们的,是勇于担当、心怀天下的无畏精神。
除了科学精神,科学家带给孩子们的还有什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在给青少年的寄语中用八个字分享了他的成功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袁隆平院士解释道,知识是基础,汗水要实践。所谓灵感就是思想火花,思想火花人人都有,你不要放弃它。机会宠爱有心人。
孩子们给钟南山爷爷制作的手抄报
新冠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成为了孩子们心目中的大英雄,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为钟南山爷爷写信、画肖像、制作手抄报……他们有的字迹工整,有的笔触稚嫩,但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钟南山爷爷的敬佩与热爱。
钟南山院士在回信中写下了对青少年的寄语,表达了对孩子们的鼓励与期望:用知识缝制铠甲,不远的将来,各行各业都由你们披甲上阵。希望你们不惧艰辛、勇敢前行!
如此看来,科学家的言行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为他们树立先锋楷模的榜样作用,也为他们在漫漫人生路的探索中指引了方向。
科学家还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科兴趣,培养独立性思维。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换句话说,科学可以帮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总结,发现事物的本质。
(图片源于
四度视频)科学是一门探索性学科,在观察和总结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让孩子形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潜能。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孩子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性: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另外,科学作为一门综合类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对于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都将是一种享受。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开拓孩子的知识视野。
(图片源于
四度视频)因而,不管我们的孩子将来过什么样的生活、擅长哪个领域,科学都将是他们认识并改变世界的方式。
下面,我们为您讲述几位科学家和大家的故事。
01
焦国力是一名退休了的空军大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演讲团执行团长,科普演讲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国防教育师资库入库专家。
20世纪70年代,焦国力开始军事科学研究和国防科普创作。国力达砾尚西奥利珊郭里都是他曾用过的笔名。几十年来,焦国力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和科幻小说,他撰写的科普文章、科普图书和科幻小说,多次获奖。他撰写的科普著作多达40余本,约余万字,是多年来活跃在我国国防军事科普领域中较有成就的科普作家和军事学者。
年,作为有贡献的科普作家,焦国力被北京市科协、北京科普作协通报表彰,年被中国科普作协评为成绩突出的国防科普作家。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
如果您对科普方面有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