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市场 >> 正文 >> 正文

红星人物走出 的冰雕战士朱彦夫失

来源:楷模 时间:2023/1/23
什么是白癜风图片 http://m.39.net/pf/a_6450486.html

71年后的今天, 战役和矗立在战场上的“冰雕连”,透过银幕被无数国人再次知晓。鲜为人知的是,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仍生活着一位从 走出的“冰雕战士”。他叫朱彦夫,年7月出生在沂源县张家泉村。

朱彦夫14岁参军入伍,16岁火线入党,先后参加过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年10月,中国人民 奉命赴朝作战,17岁的朱彦夫随部队 。

在 畔的激烈战争中,朱彦夫被冻成了一座“冰雕”。等到增援部队把朱彦夫从雪地里救出时,他四肢已经严重溃烂,严重冻伤。这位钢铁战士在经历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后,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但他却永远失去了四肢和左眼。

▲“人民楷模”朱彦夫

年10月25日,在中国人民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纪念日当天,朱彦夫之子朱向峰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父亲虽然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但他从未后悔过。

“时过境迁,父亲虽然在家很少提及当年参加战斗的经历,但他对子女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朱向峰说,父亲身上一直都有军人的血性和担当,“他特别坚强,且乐善好施,非常同情困难村民并且尽力帮助他们。”

47次手术昏迷93天,“冰雕战士”顽强“复活”

从14岁参军入伍,朱彦夫的足迹遍布淮海、渡江、解放上海、抗美援朝战场。他曾参加上百场战役战斗,可谓战功赫赫、戎马一生。而在朱彦夫传奇般的人生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便是抗美援朝战场上, 畔争夺“高地”的那一场战斗。

据朱彦夫事迹展馆资料显示,年11月底,朱彦夫所在的中国人民 第9兵团悄悄进入朝鲜东北部的 地区,包围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

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当年又是50年一遇的严冬。当年12月,在争夺“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守住了阵地, 全连官兵仅剩下他一人。战友的鲜血染红了冰天雪地。

在敌人的狂轰乱炸中,朱彦夫的头部、胸部、腹部7处重伤,肠子流出体外,当时就昏死在阵地上。昏迷的朱彦夫感觉还在与敌人战斗,突然,他感到一块黏糊糊的肉团顺着鼻梁滑到嘴边,饥饿中的朱彦夫本能地一口吞下去,可谁知,他吞下去的竟是自己的左眼球!

后来,增援的部队把朱彦夫从雪地里扒拉出来,医院。由于冻伤严重,朱彦夫的四肢已经溃烂,必须截肢。这位钢铁战士在经历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后,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醒过来的朱彦夫下意识地想要摸枪,却从缠着眼睛的绷带缝隙里发现,自己的两只手没了,他又本能地想站起来,却发现两条腿也没了。“我的手呢?我的脚呢?我这是怎么了”朱彦夫使出全身的力气大声喊叫起来。病房里,所有的人都被他撕心裂肺的喊叫惊呆了。医护人员想安慰他,可又能说什么呢?只能为他难过流泪。他才18岁,却成了一个失去四肢和左眼的“肉轱辘”。整整一个星期,朱彦夫不吃不喝。多次想到 ,但连死的能力都没有。在医护人员的不断劝解下,冷静后的朱彦夫心想,就是为了死去的战友,自己也得活下去。

年,朱彦夫被转到山东省荣军休养院。在这里,他衣食无忧,处处受到专人护理照顾,还用字典学习了文化知识。朱彦夫伤势渐渐好转后,他觉得让人伺候一辈子,让国家养一辈子,心里不是滋味。

倔强的朱彦夫萌生了回家的念头。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在“休养院里让人伺候一辈子,还是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之间,做着艰难的选择。他说:“成了‘肉轱辘’,可我依然是个战士!不能为国家效力了,但绝不能再给国家增加负担,再给组织添麻烦。”

“与其腐烂,不如燃烧!”

走出 后,他义无反顾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朱彦夫不愿躺在功劳簿上虚度一生,他要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活出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的本色。

他在日记中写到:“与其腐烂,不如燃烧!”年冬,朱彦夫经过慎重考虑,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我要回家,要像个战士一样活下去。”他主动放弃了省荣军休养院的特护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张家泉村,开拓新的人生之路。

朱向峰介绍,父亲朱彦夫回到家乡后,从专人特护变为基本自理,吃饭、喝水、大小便,这些在常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却成了横在朱彦夫面前一座座无法逾越的高山。为了不拖累母亲,父亲朱彦夫常常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忍受着各种困难和痛苦,练习生存的技能。历经几年的磨难、锻炼,朱彦夫终于实现了生活自理,他又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然而,实现生活自理后,朱彦夫又将目光投向了生活仍然贫困的乡亲们。他忧心忡忡,决心带领群众努力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人民楷模”朱彦夫(左二)

“父亲首先想的就是让老百姓能吃得饱、穿得暖。”朱向峰介绍,为了让村民摆脱贫困,父亲当时就意识到了“扶贫先扶智”的问题。那时,朱彦夫白天自己先去找人学习,晚上便办起夜校,把学来的知识教给村民,后来还带领村民办起了小企业。

由于朱彦夫一心为村民办实事,年春,张家泉村8名党员一致推选24岁的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他当时当村支书其实是非常纠结的,因为他毕竟残废得太重了,村里又穷,压力非常大。”朱向峰如是说。尽管如此,朱彦夫还是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

朱彦夫曾在日记中写到:一个人只要有生命就会发光,就能改造他周围的生活环境。

为尽快改变张家泉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朱彦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踏遍了张家泉村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走访了街街巷巷、家家户户,查看地形地势,了解村情民意,掌握发展生产的 手资料。

在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任上,朱彦夫一干就是25年。二十五个春秋,朱彦夫用残臂、用假肢带领着村民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同时,修道路、搞副业,让全村用上了电……把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全乡的先进村,使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一生奋斗书写极限人生

朱彦夫从村党支部书记职务退休时已经50岁了。据他本人回忆,退休时,自己依然没有忘记年的那个12月。在抗美援朝 战役中,连指导员高新坡身负重伤,牺牲前,拉着朱彦夫的手,郑重地说道:“你一定要记住,一个连的消亡,在战争史上可能不算什么,可你要想法儿把这壮举记录下来,告诉后人,我们死也瞑目了!”

年5月,时任济南军区政委的迟浩田到沂源县看望朱彦夫,对他的品质和精神给予高度赞赏,他亲切地对朱彦夫说:“把你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把你一生向困难挑战的经历写出来,这本身就是一部教育人的好教材。”

为了不辜负战友和首长的嘱托,朱彦夫下决心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来。他说干就干,为了练习写字,朱彦夫坐在床上,在两条半截腿上垫上东西,再放上纸夹,低着头用嘴咬着笔练习写字,最初时半天写不成一个字,但他靠着坚强的毅力,终于写出能够辨认的字来。而嘴里的口水、脸上的汗水和残臂磨破流出的血水,常常随着笔流到纸上,弄得满纸模糊。但他毫不气馁,又发明了“绑笔腕书”,就是将笔紧紧地绑在断臂上书写。

▲“人民楷模”朱彦夫

凭借坚韧的毅力,不屈的精神,朱彦夫历时整整7年时间,用坏了多支笔,书写了近千斤稿纸,终于在年7月出版了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极限人生》出版的当天晚上,朱彦夫长舒了一口气。他把自己关在屋里,恭恭敬敬地在扉页上写满了战友的名字,然后双膝跪地、泪流满面地说:“指导员、战友们,你们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请安息吧!”。朱彦夫颤抖着双臂将书点燃,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祭奠和告慰英灵。

年3月,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的称号;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父亲总说,国家给他的(荣誉)太多了,他只是在村子里做了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自己残废了,要做够一个正常人的工作量,就完成任务了。”朱向峰如是说。

红星新闻记者张炎良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