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言,便将周公的人格魅力上升至无人可以比的地步,这看似夸张的说法,实则是因为周公的确有这样的吸引力,不因为其他,就单纯的因为他在权利面前“孔融让梨”的行为。
说到周公,那必然离不开西周,谈及西周,又会出现一个十分相似的朝代——唐朝。为什么唐朝像西周,这是何种缘机呢?
若要说唐朝何处像西周,那只因为李隆基的出现和唐朝没落的起因。历朝历代以来,谈及皇权的归属,那必然是一场血腥的争斗,无数龙子龙孙身躯都倒在了龙椅之下,成就最后的皇帝。
何为周公
在历史中,上有“玄武门之变”,下有“九子夺嫡”,凡此种种的斗争都是在述说着:皇权的转移是伴随着鲜红的,这是恒古不变的,可是有两次皇权转移的现象打破了这个说法,否定了“天家无亲”。
一次是在西汉时期的周公摄权。自夏朝以来都讲究君权神授一说,人们都十分厌恶非正义的篡权,认为这种行为是违背上天指示的行为,会带来灾祸,因此为了确保君权的稳定,人们便将忠义列入了道德中。
忠于君,便是忠于国的思想也盛行在西周。在这样的认知下,西周的人们认为干涉君权传递的便是逆贼,可以将其全部贡献都打翻,供后世人辱骂。可总有人会不顾骂名,为家为国,他便是周公。
周公生于西周政权建立之初,是西周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西周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两次辅助周武王讨伐纣王,在平定天下后,周公便开始全心全意的辅佐姬发,处理朝中事物,因此兄弟二人一直形影不离。
这样的关系直至武王离世。武王在讨伐纣王后的第二年便离世,留下幼小的成王。按照当时的皇权禅让制度,武王的王位应该有成王继承,但是在百废俱兴的时刻,如此重要的位置实属不应该由成为己任。
年纪小、无其余子嗣,这样的尴尬情况让西周的诸侯都十分窘迫,虽然可以提出摄政的方法,但是谁又愿意冒着一招不慎便成“逆贼”的危险去解决尴尬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公站了出来。周公不顾身后的名声,以武王胞弟的关系正式宣布摄政。周公的挺身而出,打消了诸侯反叛和不安的心。
正式摄政后的周公说明了摄政的缘由,以此来达到出师有名,在有合理的权利后,周公便开始了他的改造。周公提出分峡而治和改善礼乐。
多般忙碌下,一晃便是七年。周公摄政七年后,见成王已经可以自己判断是非,于是乎便将王权的权力让出,全心全意的为成王打理天下。
周公的仁义让全天下人看在眼里,如此的品德让后世千年都无人能及,直到唐朝唐睿宗之子李宪的出现。
仁义赛周公
唐朝,一个被看做中国象征的代表,唐朝的出现让中国有了开放和极度文明的特征,但是在这样繁华、开放的朝代里,也不乏因权力争夺而消亡的皇室成员。
在历史上有三种政权的转移模式:谋反模式、继承模式、谦让模式,众多的模式中唯有谦让模式最受人崇拜,能启动如此模式的只有两人,除去西周的周公外,另一人便是唐朝的李宪,唐玄宗的大哥。
周公的仁德在之前已经提及,那以周公如此世间少有的品德,李宪又何德何能与其媲美呢?这一点需要从李宪是皇室一股清流谈起。
唐朝李宪是唐睿宗嫡长子,生性爱礼乐和自由,时常在宫中吟诗作乐,不问朝中政事。没有案牍烦扰的生活是李宪向往的,不用去明争暗斗,费劲脑子结党营私,这些对李宪而言,一是不喜欢,二是不擅长。
可李宪身为唐睿宗的嫡长子,那必然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面对爱好和身份的矛盾,李宪最后选择了终其一生的爱好。
李宪在做出决定后,便向唐睿宗说明缘由,以自己不擅长和资质平庸为理由,让唐睿宗废黜自己,随后举荐自己的四弟李隆基登上太子之位。唐睿宗看着李宪做出如此大气魄的决定,显得十分的开心和感动。
一个可以从心抛弃权力的人,必然可以带领唐朝,这便是唐睿宗心中所想,他认为李宪是太过谦逊,而不是没有能力,于是便更加坚定了心中继承人的位置,非李宪莫属。
唐睿宗突如其来的看重,让李宪慌了神,现在的他早已没有了精力放在权力都斗争之上,他只想好好地做一个普通的“音乐家”。
李宪为了让唐睿宗废黜自己,立李隆基为太子,他每日向唐睿宗解释自己的愿望和想法,甚至放下太子的尊严,一度哭倒在唐睿宗面前,日积月累下来,唐睿宗也渐渐的认识到李宪的确没有做皇帝的能力。
在接受李宪的说辞后,唐睿宗便立李隆基为太子,决定让其继承唐朝皇位。李宪这般的选择,在唐朝后世得到了认可,因为他间接地让唐朝有了万民崇拜的“开元盛世”。
李宪被废除,李隆基登上太子位,这兄弟两人在身份互换后,显现了明显的差异。李宪性格软弱,不善言辞,做事优柔寡断,是一个十足的内向人格。
对于有如此大哥的李隆基,并没有受到李宪的影响。李隆基从小便有着过人的雄图壮志,杀伐果断,可有着壮志的李隆基却并非太子,这样的身份让他十分受挫,直至李宪主动地让出太子之位。
李隆基登上太子之位后的不久,唐睿宗便让位李隆基。成为唐朝皇帝的李隆基正式地大展拳脚,有着雄心壮志的他在后世的记录上成功地书写了“开元盛世”。
虽然在李隆基统治末期,出现了危害整个唐朝的“安史之乱”,但是李隆基在历史上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李隆基在有“开元盛世”成就后,也没有将自己的长兄忘记,他知道自己能有今时今日与李宪让位之举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从他登上帝位后,他一直都十分重视李宪的状况。
让李宪一直都生活在无忧无虑的世界中,宽厚他的行事作风。在李宪六十三岁离世后,李隆基追谥李宪为“让皇帝”,追谥李宪妃子为恭皇后,尽管此举受到了李宪长子的极力反对,认为这是逾越祖制的行为。
但是到最后李隆基仍然认为李宪可以承担帝号,坚持将谥号追加。对于李宪而言让位之举是出于无心,但是这样的举措却为李宪自己赢得了无数的敬佩和一生的平安喜乐。
小结
李宪和李隆基的关系好比西周周公和周成王的关系,他们这样和谐的关系彻底地打破了“天家无亲”的说法,为后世人完美的树立了榜样。
如果在中国的历史中,每一次皇权的转移都是如此,那中华民族是否可以不曾是倒下,一直都在世界之巅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