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市场 >> 正文 >> 正文

广西传奇54柳公权的九疑山赋透露舜帝

来源:楷模 时间:2023/4/7
白癜风吃什么好得快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50920/4698983.html

挖掘鲜为人知的广西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广西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广西风情!

上联:讲东讲西讲古仔

下联:写南写北写传奇

横批:阿威执笔

舜帝陵迷踪第十二集:《九疑山赋》里的舜帝陵秘密

前言

阿威本来只是写写岭南的历史,写到舜帝南巡的时候,不曾想却发现舜帝陵的归属却是引发那么大的争议,全州派和永州派的学者们之间对此辩论言辞激烈,大有不死不休的意味。

阿威就不明白了,同属舜帝“德孝”的布泽之地,怎么会出这样不“德”的事情!

1

这几天,全州派和永州派把焦点放到一篇《九疑山赋》上。这篇赋是由唐朝公元年的科举考试状元李郃所作,他和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是同僚,后来请柳公权执笔,成文后镌刻大师邵建和镌刻成一块碑,传到后世石碑已经遗失,如今只有拓本流传。

当然了,很多人在《九疑山赋》的作者是李郃还是黄表卿,是不是柳公权真迹等等问题上拉扯不清,这里阿威不想扯沫子,因为它的真伪不是本篇想说的重点。阿威也是学过颜筋柳骨的,对于柳公权的字还算是熟悉吧!

不是柳公权写的《九疑山赋》有谁知道李郃和黄表卿是谁?

2

然而,不管是李郃还是黄表卿。毫无疑问,此二人都是对永州舜帝陵是熟悉的!

李郃,唐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人。

黄表卿,宋代进士,永州宁远人。曾任天河县(广西)县令。

“天下一景,湖南九疑。按诸古以为据,考其图而可知,龙驾不还,万世衣冠之在,马蹄所至,十分山水之奇。戴尧天而身属尧民,履舜土而心知舜事。数千年百千载之遐踪遗迹,七十二三十六之福地洞天,此则居其一也。何为渺茫。彼乃疑其九焉?见诸图志。父老常言,迄今以传。”

人人都说《九疑山赋》是一篇写景、述史、用典、言情于一体的优美散文。但在阿威看来,其实就是一篇赞美自己家乡的作文。

《九疑山赋》开篇,就点名了九疑山是“天下一景”,也就是说九疑山可谓是无人不知。为什么这样说呢?“按诸古以为据,考其图而可知”,也就是说都是以史书古籍等等作为依据得出来的一个结论。

重点在下一句“龙驾不还,万世衣冠之在”(另一个版本是“龙驾不还,万世衣冠安在”)!

可能没有人想过,这句话后面应该是什么标点符号。古代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的断句和语气全凭读的那个人的文学修养和学问功底。这些对于古代文人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开玩笑,这点能力都没有当什么状元或者县令?

但是对于现代人呢?阿威看了永州派和全州派的学者们的文章,他们的理解都是肯定句式,也就是说,用的标点符号是句号。其实在这句末尾,应该用的是问号!也就是说“龙驾不还,万世衣冠之在?”(或者“龙驾不还,万世衣冠安在?”)

解释起来就是:舜帝南巡没能回到北方,他葬在这里吗?

打住,看官先别急,阿威慢慢解释!

3

这句话的重点在“衣冠”二字!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衣冠”有很多解释:

1)是指真正的衣服帽子这一身行头;

2)指整洁,端正;

3)指表率、楷模;

4)引申为作为一个人的替代,最为常用的就是衣冠庙、衣冠冢的说法了。

上面那句“万世衣冠”指的就是第三和第四种意思:万世的楷模(舜帝被誉为“德孝”传播之始)

4

紧接着,作者说“马蹄所至,十分山水之奇。”意思就是说:(不管舜帝是不是埋葬在这里)反正马蹄洞村的山山水水真的十分神奇。怎么神奇呢?“七十二三十六之福地洞天,此则居其一也”,福地洞天这里占了一处。

联系前面那句“数千年百千载之遐踪遗迹”更加肯定了舜帝葬在这里的不确定性。作者说数千年百千载人们都在遐想舜帝到底葬在哪里,不用那么费脑啦,这个九疑洞天就是他的一个归宿地。因为“见诸图志。父老常言”,“我”(作者)就当时真的吧,于是“迄今以传。”写这篇赋就是想让它流传下去!

5

《九疑山赋》其实是李郃写的一篇迎合当时时代的赋。

其时是唐武宗在位,他在位期间还是很有作为的,出现了“会昌中兴”的局面。这个唐武宗信道。长期服食丹药以求长生,最终在会昌六年(年)驾崩于长安大明宫。从柳公权的《九疑山赋》结尾所写的时间(会昌四年)来看,正是唐武宗对道家入迷最深的时期。

作为天子,万世楷模自然也是唐武宗所追求的,李郃在《九疑山赋》开篇引出永州的九疑山洞天是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并且和舜帝联系到一起。第二段通篇都是一派道骨仙风的意境。

说到底,这是李郃一篇拍唐武宗的马屁文(文明点说是迎合唐武宗的口味进行赞美之事)。怎么样才能引起唐武宗的注意?李郃想到了柳公权!

6

柳公权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他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为后世百代楷模,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

柳公权的字在当时得到了唐文宗称赞:连钟繇、王羲之再生,也超不过。

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以得到柳公权的字为荣。就连外夷入贡时,都专门准备钱财来购买柳公权的书法。

所以,李郃借着同僚之便,请柳公权写下了这《九疑山赋》。柳公权写完了,唐武宗自然就看到了。

7

不要以为李郃只懂拍马屁,《九疑山赋》只是他借舜帝陵传说而写出来的一篇赞美家乡的散文,可以说他是为家乡代言拉赞助。因为在历史上他还是很有作为的,为家乡,也为广西做了很多好事。

连作为状元的古人李郃都知道借舜帝陵来为家乡代言,那么作为现代人来说,是争名头还是共赢?

作为旁观者的阿威比各位专家学者小很多(今年十八岁),都知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各位天天在网上相互攻击,不觉得有愧于舜帝的“德孝”之名吗?

下集更精彩,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