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市场 >> 正文 >> 正文

细读岳阳楼记,方知范仲淹不为良相,

来源:楷模 时间:2023/7/25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今天君奋先来为大家讲个小故事:洪武年间,有位叫范文从的御史,直言上书怼皇帝。敢逆龙鳞,自是死路一条。问斩前,朱元璋照例翻了下名册,当看到他的籍贯时,将其传唤他到跟前询问:“莫非你是范仲淹的后人?”“臣是范仲淹十二世孙。”随后朱元璋不但赦免了范文从,还赏了5张免死铁券和5匹锦帛,上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和朱元璋之间,隔了整整一个元朝。朱元璋却“见名如晤”,给足了面子。范仲淹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呢?

纵观范仲淹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从小立志救世,忧心天下,见贤思齐,敢于劝谏,并以极高的道德水平要求自己,将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他的伟大的仁人志士节操,是历代读书人所敬仰的楷模典范。他的格局史上无人能及,堪称世间第一流人物!

苦读及第:范仲淹祖籍江苏苏州,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改嫁至朱家。幼时的范仲淹曾遇到一位相士,问道:“你看我以后能做宰相吗?”相士说:“小小年纪,口气不小。”范仲淹又问:“那你看我能否做医生?”相士惊讶地说:“怎么相差那么大?”范仲淹回答说:“唯有良相与良医可以救人。”相士赞叹道:“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良相、良医虽然地位悬殊,但都以造福百姓为宗旨,小小年纪的他就有了一颗济苍生的心。

23岁那年,范仲淹劝诫兄弟们不要铺张浪费,被兄弟们点破了自己的身世。范仲淹自此立志读书考功名,他每天煮一锅粥分成四份,早晚就着咸菜各吃两份,“划粥割齑”也由此而来。当时有人给他送来美味的饭菜,范仲淹以:“吃了美餐后就吃不下清粥”婉言谢绝。以坚毅品格、严格自律,践行了“由奢入俭难”的道理。

公元年,二十七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

秉公直言,边帅军功:范仲淹到京赴任发现,刘太后还干政20岁的宋仁宗,即上书要求刘太后还政。范仲淹因此在京城内难以立足,便申请外调做官。公元年,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立刻召他回京,任命秉性耿介的范仲淹为右司谏。

江淮等地闹蝗旱,范仲淹主动请缨前往灾区视察,所到之处,开仓赈济。并下令捣毁祭祀活动场所,把精力、财力集中到救灾上。刚斗罢江淮蝗旱,又跑去苏州治水。当时,苏州“郡中灾困之氓,其室十万。”为解救这十万灾民,他亲自对苏州水道做调研,提出疏导方针,又亲自部署挖河工事,常常衣不解带,宿在水道边。

在京任职的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任人唯近,向皇帝上“百官图”揭露吕夷简,被惹怒的吕夷简也反指控他。最终,吕夷简被罢官,范仲淹也被贬饶州。范仲淹离京时写了首《灵乌赋》,表示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受到世人称颂。

被贬后的范仲淹,无论担任什么官职,他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公元年边陲爆发战事,朝廷任命他为封疆大吏。范仲淹治军有道,建大顺城并孤立西夏,西夏最后不得不选择对宋称臣,创造了文官收复失地的壮举。

诗词明志:范仲淹的文学作品虽不多,但多为精品,很多都是来自于仕途中的真情流露。《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他宽大的胸怀和强烈的责任感,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用以自勉的著名格言。

品读范仲淹的诗词人生可以领悟到,是读书让他汲取先贤智慧成为良臣,是教育让他成为激浊扬清的世人楷模。范仲淹的人生历程值得重温与回味,他的人生格局与思想境界,能指引我们的人生与未来!

大家对这样的范仲淹有什么看法了,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