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市场 >> 正文 >> 正文

真书是什么书法

来源:楷模 时间:2023/9/19

真书是楷书的书法。

楷书叫真书的原因是真为正的通假字,在古代有楷模的含义,所以古代人们习惯上又把楷书称为真书。真书一词在晋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古人一般会将真书和隶书相提并论,并且真书这个说法直到唐代才被楷书取代。

唐代是楷书最成熟的时期。初唐时期,涌现出欧阳询、余士南、褚遂良三位著名书法家。中唐时期颜真卿楷书独树一帜,晚唐时期刘公权楷书最具特色。此后,楷书一直延续至今。

楷书知识扩展

楷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1~3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大字),之间的为中楷。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他原是一位杰出的隶书大师,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楷书的特点

1.楷书用笔严谨

楷书的结构是均衡匀称的,它不像行书、草书那样以欹侧取势,楷书的点画长短、粗细变化不大,不像行书、草书那样率意放纵,因此用笔极为严谨,有时候可以说算是苛刻,多一分嫌长,少一分嫌短,宽一毫嫌肥,窄一毫嫌瘦。

2.楷书的行笔比较慢

正是因为楷书的用笔严谨,所以他的行笔就比较慢,如果楷书的行笔书写快速,就没办法达到完备周详,也就是说书写出来的字体就没办法达到严谨的程度。

3.楷书的点画独立

楷书的点画各自独立,每一个点画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上一笔的尾部和下一笔的起笔之间没有萦带连属。但是,这不能说楷书的点画之间没有联系,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存在的,不过不是外露而是内含。

4.楷书的起伏较小

楷书虽然每一个点画都有轻重,但是这种轻重的对比反差远不如行书、草书那样强烈,这是由于楷书的点画和结体和谐、统一、一致性所决定的。

5.楷书方多于圆

楷书的风格端庄整齐,它不像行书、草书那样流动潇洒,因此在转折的地方多采用方笔来表现他的深刻凝重和体格端方。

楷书在转折的地方采用方笔需要做到提、顿、留、驻,因此他的行笔比较慢,而行书和草书在转折的地方多采用圆笔,圆转用笔不提不顿不留不驻,因此行笔比方折要简单快捷。

6.楷书的墨色统一

宋代姜夔在他的著作《续书谱》中有谈到书写楷书的用墨方法。用墨不可以太淡,否则字无神采,但又不能太浓,否则滞碍笔锋,注墨不畅,字会显得血脉不通,丧失神气。用墨不可太湿,太湿字迹虚浮肿胀,又不可太干,太干字迹枯干无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