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发展 >> 正文 >> 正文

王莽建立新朝后,当了15年的皇帝,这15

来源:楷模 时间:2022/9/27

如果你看到关于王莽的文章里,满篇充斥着所谓的“虚伪”、“狡诈”、“凶残”、“篡位”等道德审判的字眼,我建议你不要看,写这类文章的人,根本就没有仔细研究王莽,他就是人云亦云的“文字搬运工”而已。

当然,如果你固执地关闭不同声音的来源通道,我建议你不要看我的文章,容易上火。

我研究王莽多年,简单来说,王莽此人在道德上是罕见的楷模,他在政治上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并为此奋斗终生。同时我们也得承认,他改革的失败,给全社会带来灾难。

不过,他的失败不全是他个人的原因,文章的最后,我会从独特的历史视角,给您解析王莽失败的真相,相信您看了之后,会惊叹一句:历史掩盖了多少真相?

如果有人否定王莽的道德,我觉得中国几乎很难找到“好人”。各类史书对王莽一律采取贬抑的态度,可即便这样,它们也承认了王莽个人的品行。只是为了从“主旋律”上打倒王莽,史书采用了“伪装”这样的字眼,企图以道德审判的模糊,来混淆视听。

王莽能够上位,除了外戚身份这个最重要的天然优势外,跟他无可挑剔的品行密切相关。当王氏家族上上下下沐浴皇恩,玩命享受时,王莽却甘守清贫,资助弱势群体,一心求学悟道。

请注意,他的这个品行,坚守了一辈子。所以,说他虚伪做作的人应该闭嘴,前后不一才叫虚伪,始终如一,那叫执著,上升到了个人信念。

当然德行绝不是王莽发达的主因,那个时代不缺道德君子。王莽成功的另一个因素,是他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并由此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的士族精英阶层,形成了一股政治力量。

他的政治蓝图太诱人了,给当时暮气沉沉,濒临破产的帝国,带来一股清新的风,一个惊天的雷,一盏希望的灯。就这样,王莽成了社会各阶层眼中的救世主,这才创造了历史上无法复制的神话,以和平的方式,在全民拥戴下被选为皇帝。

那么,王莽的政治蓝图到底是什么?四个字——大公社会!他要消灭土地私有,消灭奴隶,实现国家公有的平等社会。在王莽十五年的皇帝生涯中,他开足马力,夜以继日,顽强地朝这个目标努力。

王莽称帝的十五年做了啥

王莽的十五年,像一名外科大夫,对准汉帝国的积弊挥舞手术刀,企图割尽腐肉,建立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国。

1.恢复“井田制”

井田制源于西周,早在春秋时期就崩溃了。井田制也叫“王田制”,即所有的土地都归周天子所代表的国家,没有私田。农民可以按人口,从国家得到土地租种权,以“井”字将土地分割成大小相同的各一百亩。周边八块地划给八家耕种,收益归个人,中间一块叫“公田”,八家一起耕种,收益归国家。

这种制度好不好?好得不得了!假如能实行,后来的王朝更迭根本不会发生。古代改朝换代,无一不是因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无法生存,流民暴增,激发动乱引起。

按“井田制”,全社会永远公平地得到土地,老百姓吃饱了,谁去造反?没了动乱源,哪来改朝换代?同时,公田的存在,也保证了国家税收的稳定,进而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2.限制奴隶交易

按王莽的意图,会立即废除奴隶,可惜阻力太大,只好暂时先限制,后废除。

奴隶就是非自由民,是奴隶主的私家财产,没有为国家尽纳税、服役等义务。所以,奴隶数量的激增,意味着国家失去大量的劳动力和税源。

因为奴隶主的势力太大,王莽只好两步走,先限制交易,并对奴隶主征收奴隶税,再逐步消除奴隶。

所以,废奴不光是对奴隶的人身解放,更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由之路。

3.建立国有控制的商业体系

王莽的这个举措相当超前,他把盐铁、山泽等自然资源的经营权,全部收归国有。同时建立了专门的商业管理机构,以国家投资的方式,调节市场供需平衡,保护小商业资本。

比如当物价偏低时,机构会大量收购,等到物价上涨,它又会低价抛售,及稳定了物价,保证了手工业生产者不会亏本破产,又防止大资本的囤积居奇。

王莽还提供商业贷款和个人贷款。商业贷款要计收回报,个人贷款用于居民救急,不收利息。

王莽的商业模式,其实上就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半市场经济,在保证从业者的基本收益的同时,强调国家机器对市场的调节能力。

4.货币改革

王莽的货币改革一共进行了四次,也是他系列改革中最失败的一环。

西汉的货币形式比较单一,上币为金,下币为铜,一金等于一万铜钱,铜钱主要是五铢钱。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上币太贵重,流通有限,下币面值太单一,交易不方便。

可是古代货币以重量为计量单位的局限性,是无法跨越的历史问题。以面值为计量单位的货币,其“价值不对等”,需要通过国家信用做保证,这种金融体系,北宋才见到萌芽,清朝才日趋发达,在当时就是个无解的难题。

所以,王莽多次通过不增加重量,而达到增加面值种类,解决货币单一的问题,注定不可能成功,反而带来经济动荡。

5.官制改革

官制改革是新朝画蛇添足的行为,其对社会的危害,虽然没有货币改革明显,但是却分散了改革的注意力。

6.重塑意识形态

王莽的改革蓝图,本质上是对《周礼》的恢复与再创造,《周礼》所倡导的社会人伦结构,就是王莽所有改革内容的意识形态基础。

为此,在改革的同时,他花了大量精力和财物,整理编写以《周礼》为底本的各项法律制度,建造代表《周礼》思想的礼制建筑,比如明堂、辟雍、太学、祭庙等。用王莽的话来说就是:意识形态建设好了,人心就统一了,所有的改革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客观讲,王莽的改革至少是看到了社会弊病,做到了对症下药,他的政治理想也很伟大,以推倒重建的勇气,企图建立一个万世通用的规则。那么,他为什么失败了呢?

王莽改革失败的另类解释

对王莽改革的失败,前人总结很多,比如过于超前说,历史倒退说,措施失当说等等,都对,不赘述,这里我想说三点我个人的浅见。

1.王莽没有认清改革的本质,导致打击面太广

任何一种社会结构,都会有一群既得利益集团,改革本质上就是牺牲他们的利益,满足更广泛,或更急迫的社会需求。所以,历史上真正的改革,必然会流血,力度越大越惨烈。

人们都说王莽改革,其实不准确,准确说法应该是“王莽革命”!王莽革了谁的命呢?

首先是以宗室和外戚为首的权贵势力。这一点我们得给王莽点赞,他本就是权贵势力,却首先对自己所在的阶级动刀。汉末土地兼并和奴隶激增,根子就在权贵阶层身上。按王莽的改革蓝图,这些占据了社会主要财富的群体,将一夜间失去所有财富!

其次是豪门化进程中的新兴儒家士族地主阶级。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士族就开始分化,一部分人凭借学术垄断,走向政治权力高层,其家族世代官宦,迈进豪门集团。这些豪门化的儒家士族,与权贵阶层相互融合,成为当时既得利益的第二大受益人。

其三是底层的平民和奴隶。按理来说,革既得利益阶层的命,社会底层人员应该是受益人,可是王莽改革措施不当,并没有事先替他们设计好改革过渡阶段的生存条件。

权贵阶层有家底,他们有抗风险能力,恰恰是底层百姓,吃了上顿没下顿,最经受不起改革冲击。因此,这个人群反而成了权贵阶层,用来反对王莽的马前卒。

王莽根本没有看清改革究竟会对哪些阶层有害,沉浸在蓝图的自嗨中,不加分辩地一棍子打翻一船人。

2.王莽的改革导致他“身份失位”,缺乏政治拥护势力

回眸历史,所有改革的成功都有一个基本条件:找到你坚强可靠的政治势力。

你革人家命,革一个利益群体的命,光靠自己的一腔热血,等于以身噬虎,你得有人帮你“打群架”嘛。

王莽能登上皇位,就是找到了拥护势力,那时候害怕改朝换代的权贵阶层,寄希望于王莽内部的改革,实现平稳过渡,所以把票选投给了王莽。豪门士族集团本也是一群有政治企图的儒生,他们更容易被王莽的蓝图所吸引。社会底层人员人身解放,得到土地,当然也举双手赞成。

可是改革一旦执行,发现三方都是受害人,王莽看看自己周围,除了一群跟他一样玩自嗨的儒家精英分子外,根本没有可靠的政治势力。

所以,王莽的改革,始终是以皇权的强制功能,与全社会作战。

3.王莽所处的历史时期,注定他只能做豪门士族的母体

那么,儒家精英士族为什么不能成为政治力量?

政治力量本质上是一群有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诉求的群体,他们在身份和理念上高度一致,以血缘关系、姻亲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构成一个足以影响或控制朝政的关系网。

从汉武帝尊儒到汉末,儒家士族阶级已经形成,也正在迈向豪门化的进程中,可是他们还缺少一个蜕变的机会,演变成强大的豪门士族集团。

我们看后来的历史,促使豪门士族集团诞生的历史事件,正是新朝末年的战乱,经由光武帝刘秀的扶植,完成了这个历史进程。从那以后,豪门士族集团与皇权共享治理天下的权力。

而王莽所处的历史阶段,尚未完成士族集团与权贵阶级的融合,儒家士族精英分子,也不具备左右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实力。这就是前面所讲,王莽“身份失位”的原因。

因此我认为,从历史的长河来看,王莽其实扮演了孕育豪门士族集团的义务,而不具备享受豪门士族集团红利的历史条件。

所以,王莽是一个孤独而又痛苦的“孕妇”,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就是孕育豪门士族集团。

综上所述,王莽一生都在为他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然而他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他的理想,注定他要做独行侠,没有政治势力的支持,他的改革必然失败。所以,请不要粗暴地以道德眼光看待历史,否则我们将变得很肤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