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年9月22日的杨振宁岁了!
年出生的杨振宁从小就是学霸。
年,只有16岁的杨振宁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
年,杨振宁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年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邓稼先等在美国读书、工作多年的科学家陆续返回中国,但杨振宁没有回来。
而这也成了质疑他不爱国、沽名钓誉的重要理由。
钱学森贴身警卫员曾经问过钱学森一个问题:“为什么杨振宁没有回国?”
而钱学森的回答是:“是国家要他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国内大。”
钱学森、邓稼先们是搞应用科学的,他们奠定了中国两弹一星的基础,而杨振宁钻研的基础物理学是基础学科的基础,留在美国对杨振宁的意义更大,甚至能影响到人类的未来。
但钱学森的背书和中国政府对杨振宁的信任并没有完全打消质疑。
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这件事是另外一个质疑杨振宁的理由。但实际情况是,杨振宁当年出国留学时持有的是“中华民国”护照,同时持有美国护照并不意味着杨振宁放弃中国国籍,而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为了出行方便而必须作出的选择。
多年之后,每当提起年荣获诺贝尔奖的时候,杨振宁总要强调,获奖的时候他是中国公民。
年,杨振宁回国定居后更公开表示,“我的身体里仍然循环着我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君子也被看成“小人”。
但真正的爱国者无需为自己打标签,他们把爱深埋于心底,砥砺笃行,坚定为民族振兴贡献绵薄之力,鲜花和掌声从来都不是爱国者的追求。
所以面对质疑和责难时,杨振宁和他家庭只是淡淡一笑,是是非非自有历史见证。
年,美国政府取消了赴中国的旅行限制。得知喜讯后,杨振宁第一时间决定回中国看看。于是他成了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杨振宁回忆这段往事时表示,他在北京住所的房间里看到一幅对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杨振宁立即意识到,他将为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将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承担起“桥梁”的责任。
年杨振宁回到美国后首先发起参与了保钓运动。为此,他亲赴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钓鱼岛是中国领土。
年,杨振宁自费在《纽约时报》上刊登整版广告“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要求美国政府放弃孤立中国的政策,尽快同中国建交。
此后,动乱时代开始,杨振宁凭借自己的国际声望多次回到中国,每次得到领导人接见的时候,杨振宁都会要求邓稼先等一批中国科学家作陪,而这份名单保护了很多人的周全,甚至帮助他们重新回到科研一线。
等到中国重新回到重视教育和科技的正轨时,杨振宁立刻在纽约组织成立了“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在杨振宁的推动下,一千多名中国高端学者得以到美国深造,其中包括多位后来的中国两院院士,其中就有后来的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谷超豪等一批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领路者。
对杨振宁这样的基础物理学家来说,搞学术交流或许是自己的特长,但筹集资金对他来说就是隔行如隔山了。即便如此,杨振宁还是勉为其难,募集资金先后创建了“亿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
等针对中国学者的奖项。
有人回忆说,在美国访学时,杨振宁在一次讲座后匆忙离去,后来发现他是去取募集到的捐款,20美元一张的钱捆了好多放在后备箱里。
后来,院士莫伟给时任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写信称:“海外华人有很多,这些人对中国不了解,都有私心。但这些华人科学家里只有两个人是完全没有私心,一心一意希望中国好,他们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
著名教育家周培源则这样评价杨振宁,“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也是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光是这方面的贡献,杨振宁的成就便是无人能及的。”
年,杨振宁回清华大学定居,随后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当时蜚语四起,很多人说中国穷的时候杨振宁不回来,中国富了杨振宁回来圈钱了。
但这些人的见识或许还没有井口大,因为以杨振宁在学界的地位,他如果只为了圈钱既不用回清华定居,更不用加入中国国籍。
对年的杨振宁而言,他放弃的现实利益远多于他得到的。
他甚至把自己在美国出售资产以及募集所得的0多万美元悉数捐给清华,帮清华盖起了专家公寓楼。然后利用个人影响力,招募了一大批华裔科学家回国为清华效力。
其中的精英,如姚期智、林家翘等人,他们直接填补了一个领域一个学科的空白,对中国科学界的意义根本无法用钱衡量。
回到清华的杨振宁已经80多岁了,但他没有放弃科研和教学,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SCI论文30多篇,还亲自走上讲台为本科学生授课。直接将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科研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年,也为一代清华学子树立了人生榜样。
年5月,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公开表示,“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上,算得上是科学天才的有一个杨振宁,算得上是商业天才的有一个任正非。其他的天才虽然无数,但恐怕不容易打进史书去。”
科普作家卓克则说,“不是每一代人,都有机会和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生活在同一时代。能和杨振宁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这种幸运,当然不应该被忽视和辜负。”
对张五常和卓克的评价,有些人表示不服,认为杨振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获得诺贝尔奖,但论起终身成就并没有很高。
但这是真的吗?
首先,这种被无数次引用的国际物理会议合影集齐了当时全世界的物理学精英,而正中最前的就是杨振宁。
学界的荣誉不是头衔更不是官职,而是人心所向。
年,杨振宁和李政发表论文《对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学界对这篇论文的评价是,“它影响了整个物理学界的方方面面,是囊括了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物理的一个基本革命。”
年,诺奖毫无争议的授予二人。
此后几十年间,总计有7名诺奖得主是直接基于杨振宁的发现获奖,还有几十名诺奖得主的研究成果与杨振宁的发现相关。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论文几乎奠定了20世纪最后40年的基础物理学基调。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评价说,“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
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二是量子力学,三是规范场。”
而“规范场”就是杨振宁的理论模型。
美国声誉卓著的鲍尓奖则评价说,“这个理论模型,已经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成就比肩,并必然将对未来产生可相提并论的影响。”
年,全球著名科技期刊《自然》评选人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二十位物理学家。霍金并没有入选,但杨振宁入选了。他也是唯一在世入选该榜单的物理学家。
而最后一个争议话题“爷孙恋”更像是无中生有的泼脏水了。
28岁的翁帆在清华校园内邂逅杨振宁和他的原配时,两个人都很喜欢这个个活泼可爱的姑娘。
原配夫人去世之后,杨振宁表示,在翁帆身上总能看到前妻的身影,这或许就是他为什么会喜欢翁帆的原因吧。
在这,让我们一同重温年杨振宁在诺奖贺宴上的一段话,“假如今天有人问我,你觉得你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仅为这句话,我们都欠杨振宁一个百岁寿诞的祝福。
最后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庞大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决定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格局和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这离不开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
在此背景下,像汉威科技这样的科技型民族企业,更应该努力奋进,力争上游,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国内的科技企业一定可以打破外企的技术壁垒和行业封锁,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独有的中国声音!而我们年轻一辈的科技工作者,更要像前辈科技工作者一样,为国家和民族的科技强国梦努力奋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