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有一位退休老臣名叫尹嘉铨,他本已致仕退休,结果却因为在著作中自称古稀老人被抓起来,后来审理他的朝廷重臣建议为凌迟处死,乾隆为了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仁君气度,特意下旨开恩免除尹嘉铨凌迟处死之刑,改为绞立决。其实尹嘉铨之死也与他自己作死有关系,所谓不作就不会死,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往上顶着作死,那乾隆岂有不成全他的道理,乾隆对外以仁君形象示人,但实际上他是外宽内忌之人,清朝的文字狱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就能看出乾隆外宽内忌的本性,而尹嘉铨恰恰不止一次地往上撞,那乾隆不把他明正典刑都好像对不起他一样,尹嘉铨文字狱案就这么出来了。尹嘉铨在退休之前曾经官至大理寺正卿,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诉讼,是正二品的高官,他的父亲是河南巡抚兼吏部侍郎尹会一,也是正二品的高官,同时这父子二人还都是清朝有名的程朱理学名家,父子二人对程朱理学研究颇深,因此也写出不少著作。父子二人在乾隆时期即是高官也是理学名家。尹嘉铨文字狱案还得从他老爹尹会一说起,他老爹尹会一曾经是乾隆钦定的国家道德楷模,尹会一为人十分忠孝,他对母亲极为孝顺,他做官行事每遇有事情都会向母亲商量请教,因此当时人都称赞尹会一事母至孝。尹会一不止事母至孝,而且博览群书,是当时的名儒,还很重视教育,他在家乡利用自己当官的收入,创建义仓、义田、义学,可以算是对家乡的回报。他在任河南巡抚期间还非常重视河南省的教育,不仅在全省编订理学书籍,还每月初一和十五还召集读书人讲经论道,并且在全省内发掘忠孝节悌者予以表彰,因此尹会一主政河南期间,河南民风非常好。尹会一都把自己所做的这些成绩全都归功于母亲,后来尹会一的母亲年纪越来越大,于是尹会一向乾隆辞官回乡侍奉母亲,乾隆得知之后大为感动,他没有批准尹会一的辞官请求,而是让他将老母接到身边侍奉晚年。由于尹会一为官清正,还在文坛比较有名声,再加上如此事母至孝,因此乾隆提倡忠孝节义,就想将他树立为全国道德模范,乾隆后来亲自题写匾额赐给了尹会一以表彰他的忠孝。说完尹会一再说回他儿子尹嘉铨,这个尹嘉铨和乾隆同岁,他步入官场完全是托了老爹尹会一的光,由于他老爹尹会一素有贤名,因此尹嘉铨考中举人之后就被推举为官,之后尹嘉铨在官场也是升迁比较快,一直官至大理寺正卿。尹嘉铨在大理寺正卿位置上时,乾隆因为他学问深厚,所以又让他兼管觉罗学,在清朝皇室旁系被授予红带子成为觉罗,区别于黄带子的嫡系子孙宗室成员,因此这个觉罗学就是皇室宗亲的私人学校。尹嘉铨为了推广程朱理学,上奏乾隆,建议上皇亲觉罗学习朱熹的《小学》,深得乾隆赞同。后来尹嘉铨又为《小学》加疏,增加《考证》《释文》《或问》各一卷及《后编》二卷合为《小学大全》,尹嘉铨如此做学问为皇室子弟编撰教材,这让乾隆十分高兴满意,于是乾隆特意下旨全国表扬了尹嘉铨。因此尹嘉铨认为乾隆比较赏识自己,跟自己关系比较亲密,这也导致了他后期出现自己作死的节奏。后来尹嘉铨年纪越来越大,于是就告老退休了,尹嘉铨退休之后回到了博野县老家,他虽然离开政坛,但却没闲着,没事天天就是在家里著书立作,因此尹嘉铨后来出了不少著作,以名儒身份自居。时光荏苒来到了乾隆四十六年(年),这一年乾隆西巡五台山回京,半道驻扎在保定府,乾隆驻扎保定,这就需要有保定官员接驾,这接驾的任务在当时属于非常隆重的典礼活动,乾隆还特意宣召了一些保定有名望的老臣和当时的督抚来面圣,但乾隆却没有宣召尹嘉铨。这让喜好沽名钓誉的尹嘉铨十分着急,这么有荣耀的接驾盛典没有我这个当代名儒算怎么回事,于是尹嘉铨为了出风头和展现自己的孝顺,他给乾隆写了一份奏折,奏折内容大意是两点请求。第一点请求是给自己的父亲尹会一请谥号,尹会一去世后朝廷并没有给其上谥号,主要在于尹会一政绩并不显著,除了文化方面和个人品行事母至孝之外,在其他各方面都没有太多建树,而且文化方面的成就也并非当时出类拔萃,至少比同时期的纪晓岚和刘墉等人差多了,并且生前乾隆已经赐给了他一块御匾也足够他家族荣宠了,因此他去世后朝廷没有给他上谥号。第二点请求是希望乾隆下旨请让清初名臣范文程、汤斌、李光地、张伯行、顾八代外加尹会一入祀孔圣人文庙,享受后世祭祀。其实尹嘉铨前面写的那些清初名臣都是铺垫,他的本意就是希望能让自己的父亲尹会一入祀文庙而已。其实尹嘉铨如此做主要目的有两点,第一,他自认为乾隆很欣赏自己,但这次不知为何没有宣召自己接驾,于是他自己就上了这奏折,如果乾隆同意了,那肯定会召他面圣,这样他不就能参加接驾盛典了。第二,他想在乡里展示自己的隆宠圣恩,也是展示自己的孝心,自己凭一己之力为父亲请了谥号还入祀文庙,这也是光宗耀祖的事。为什么说尹嘉铨是作死,因为他错估了乾隆对他的赏识,乾隆根本对他就没有太多的君臣情谊,而且尹会一也没资格入祀文庙和赐予谥号,所以当尹嘉铨写完这个奏折让儿子呈报给乾隆时,乾隆第一次就很生气,乾隆很不客气的就给尹嘉铨怼了回去,朱批都写得非常不客气: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治罪,念汝乃父子私情,故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当罪不可逭(读音为huan四声,其意为逃或避,这意思就是罪不可逃)矣!尹嘉铨看到乾隆朱批回复,还心着乾隆没真生气呢,紧接着又追加了第二本,还是坚持为父亲尹会一请谥号和入祀文庙,这回他是彻底把乾隆激怒了,乾隆这回朱批:竟大肆狂吠,不可逭矣。随即乾隆下旨命人将尹嘉铨革除顶戴,派人缉拿到刑部,从严审理治罪。这就是尹嘉铨案文字狱的开端,之后乾隆还觉得不解气,命前任直隶总督已经升任大学士的冯英廉审理尹嘉铨一案,又命现任直隶总督袁守侗在尹嘉铨老家博野彻查尹嘉铨家人。其实尹嘉铨不自量力,恬不知耻地找乾隆要荣誉出风头,这才是触怒乾隆的主要原因,乾隆这个人其实最反感的就是文人沽名钓誉,像当时的大才子纪晓岚就不是这样沽名钓誉的文人,纪晓岚不计名声,为人诙谐幽默,这也使得他能在乾隆身边几十年一直安稳到终老。这个尹嘉铨恰恰撞到乾隆的枪口上,于是乾隆生气了,乾隆既然都发话从严办理了,那冯英廉和袁守侗自然不会客气,赶紧四处搜寻尹嘉铨在为官时的一些罪证。尹嘉铨虽然喜好沽名钓誉,但他这个人官品倒还不错,当然毕竟他一生多是文秘类官职本身也没太多被腐化的机会,而且尹嘉铨作为理学名家,道德品质还是过得去的,所以冯英廉和袁守侗根本找不到他为官时有什么违法乱纪的罪证。收拾不了尹嘉铨的话怎么向乾隆交代,冯英廉和袁守侗当然不能跟乾隆说尹嘉铨为官时期恪尽职守没犯过错了,于是他们俩就打到了尹嘉铨著作上面。乾隆时期正是文字狱鼎盛之时,而且文字这些东西稍不留意就能出错,所以冯英廉和袁守侗就从尹嘉铨的著作上面找文字狱。结果查出尹嘉铨著作和参与编著书籍93部,审理人员又花费半个多月时间仔细阅读尹嘉铨著作,最终查出多处悖逆之文字。其实尹嘉铨的文字中所谓悖逆之言大多都是鸡蛋里挑骨头的事,比如尹嘉铨这个人喜好沽名钓誉,常在著作中称自己曾经做梦到东岳大帝面前,东岳大帝告诉他其实是孟子转世,这种话不就是纯属自吹自擂的话,但这就不行了,这就是自比圣人,狂悖之语。还有就是尹嘉铨称自己为古稀老人,这也是触犯了大忌,其实在古代年过七十即可称自己为古稀之人,这很正常。但上面说过,尹嘉铨和乾隆同岁,乾隆生日比尹嘉铨还大一些,乾隆早在69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写诗时称自己为古稀老人,乾隆甚至还在69岁寿辰这一年刻了一枚“古稀老人”印章以资纪念。那现在尹嘉铨又在著作中自称为古稀老人,那岂不是代表着你尹嘉铨敢和乾隆爷平起平坐,你这是何居心?还有一宗罪责就是尹嘉铨曾经不是管理过觉罗学嘛,他所管理的觉罗学只是教授旁系皇室子弟读书,都不算教授皇子读书,但尹嘉铨却沽名钓誉,在著作中居然称自己为“帝师”,那意思就是说自己是乾隆的老师。这些文字连审案人员都惊呆了,纷纷指责尹嘉铨何德何能敢称帝师,他哪有资格去教乾隆皇帝。因此大学士冯英廉和直隶总督袁守侗以及刑部会审人员给尹嘉铨定下了凌迟处死,家产抄没,著作全部焚毁,连坐家人,男十六以上的家人全部处斩,其余家人罚入辛者库为奴。其实尹嘉铨除了在自己写的书中吹吹牛而已,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谋逆事情,但是却被整成这样,这也是他自己都没想到的事情,如果他要知道结果会这样,借他三个胆子他也不敢再替老爹向乾隆上讨要荣誉的奏折了。其实古稀老人和帝师的事情最让乾隆生气,但乾隆为了向天下展现自己的仁君气度,还是特意下旨加恩,将尹嘉铨凌迟处死改为绞立决,免其家人连坐,只杀尹嘉铨一人,并命令各地督抚尽快收缴尹嘉铨著作到京城集中销毁,于是尹嘉铨在71岁这一年就因为在书中自称了一句古稀老人,然后寿命就停留在了71岁。这也就是乾隆时期尹嘉铨案文字狱的始末。写在最后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对乾隆处理尹嘉铨一案的看法,鲁迅先生说:乾隆时代判定文字狱的办法就是凡以文字获罪者,一面拿办,一面查抄,这并非看中他的家产,乃是查看藏书和另外的文字,如果别有“狂吠”,便可以一并治罪。因为乾隆的意见,是以为既敢“狂吠”,必不止一两声,非彻底根治不可。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乾隆就是这种想法,但乾隆这种想法也很明显是强词夺理的想法,平心而论尹嘉铨不过是一个妄想着迎接圣驾,感受皇恩浩荡,光耀门楣,然后再在父老乡亲面前显一显风光的沽名钓誉之徒罢了。但谁承想尹嘉铨一下把自己玩死了,不过他确实感受到了“皇恩浩荡”,差一点全家都被处斩,而他自己的寿命也在71岁这一年画上句号。所以尹嘉铨就是古代典型的不作就不会死的人,因为作,因为平时爱吹牛,最后把自己搭里边了吧。小岛知风拙见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