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追授李夏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3天后,话剧《我的父亲·李夏》在安徽艺术剧场首演。这部新剧,如同李夏醇厚的人格一样,在李夏牺牲一年多之后拉开帷幕,瞬间给寒意隆隆的合肥汇入一股暖流,涤荡着观众的心灵,弥足珍贵,回味绵长。 本剧开场的时间设定在李夏牺牲十年后,从已经十五岁的婉儿对父亲怀念的思绪中散发开来,一首钢琴曲《送别》既符合当年送别英雄父亲时的情绪,又符合相隔久远的时空之后,婉儿越来越思念、越来越崇敬、越来越理解父亲的情感延续。创作者以这种独特的视角,设置这样一个跨越现在与未来的时间跨度,旨在坚定地表达婉儿从父亲身上继承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刻意追求的是一份历经时空的厚重,他们想告诉观众,这并不是一部应景的作品,而是必定能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对人性光辉娓娓道来的表达。
十五岁的婉儿对父亲的追思和怀念成为贯穿本剧的主线,并由此呈现出李夏生前的十三个工作和生活交织的场景。主线的基调是怀念的,是沉重的,生活和工作场景是鲜活的,是热烈的。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剧情产生了跌宕起伏之感,这种跌宕起伏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矛盾和冲突,而是一种基调,一种氛围,如同精美的摄影作品,在朦胧虚幻与清晰聚焦之间切换,它始终氤氲在剧场的上空,凝聚成一种对英雄致敬的肃穆氛围。
矛盾和冲突在本剧的叙事过程中并不激烈。王老四低价收购菊花、能人胡永强躲避带头致富的担当、李夏放弃回城选择更加偏远的乡村、纪委书记既处分又关爱脱岗人员……这些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小事,在舞台上似乎显得波澜不惊。但是,恰恰成为打动人心的地方。观众看过之后,没有大喜大悲,只是心头微微一颤,认可了这就是身边发生的事,那个33岁的李夏就是邻家那位诚实、恭谦、善良、执着的大男孩。
亲情线在本剧的铺设中比较厚重。但是,这种厚重并不像某些剧情中生硬肤浅甚至歇斯底里的情绪表达。比如,原本全家期盼李夏回城,当得知李夏将到更偏远的山村时,母亲和妻子云萍有委屈但没有责备,有遗憾却转为坚定的支持,就连懂事的女儿也不哭不闹,她只是向父亲讨要一块电话手表,这样他们就可以天天在电话和视频中相见。这种缘于血脉亲情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爱,是一种深邃无声的爱。在我们身边,有无数个家庭用坚强、理解、包容的爱支持着家人,因为需要支持需要被爱的人,从事的是尽管平凡却显大义的事业。
李夏这种家庭氛围暖基调的确立有充足的依据。李夏的爷爷是一位老红军,李夏正是传承了祖辈身上正能量的基因。因此,当李夏说自己后背的伤与爷爷的伤相比不值一提时,观众相信他说的话是真诚的。当母亲将爷爷用过的军大衣交给李夏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关爱,更是精神上的激励。当五岁的婉儿看到父母亲拥抱的时候,她挤上前来说“我也要抱抱”,观众真切感受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以及这个普通家庭的和睦温馨。当李夏牺牲后母亲哭诉“你为什么不好好地照顾自己”时,观众触碰到的不仅是一个母亲的悲痛,还有母亲如同大地一般宽广坚韧的胸怀……至此,观众渐渐有了领悟,心也渐渐地暖了起来,李夏之所以成为时代楷模,被党中央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不仅因为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壮烈牺牲,更因为他就是这样一个有理想信念的人,一个坚持原则的人,一个敢于牺牲的人,也是一个充满柔情的人,一个鲜活真实的人,一个令人痛惜又钦佩的人。
在本场演出过程中,有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儿,他总是在不断地使劲鼓掌,李夏的形象在舞台上已经升华为一座闪耀人性光辉的丰碑,这是人性的进步,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本剧所弘扬的旋律与时代发展潮流同频共振之所在。
特别值得称颂的是,本剧在表现李夏作为纪委书记这个角色上尤其成功。创作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刻画基层干部形象,最大的困局就是容易走进“非左即右”脸谱化的套路。李夏在处理干部脱岗问题上,坚持从大局出发,从岗位职责出发,他坚持原则理直气壮,表达立场掷地有声。当剧中的小伙子思想还不通的时候,作为观众我们早已经服气了。铁腕执纪却又不乏儿女柔情,这正是李夏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的成功所在,也恰恰戳中了基层干部的痛点和泪点。基层干部苦且累,需要组织上的关心,需要出于人之常情的理解。
剧末原创主题曲《山风吹过你的足迹》,这首专门为本剧而作的歌,曲调清新优雅,歌词纯朴自然,承袭了全剧的整体风格,在剧情结束时飘扬而起,听后若临秋水,如沐春风,令人久久回味而不忍离去。(诚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