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能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社会中安安稳稳活到八十四岁的神奇人物!又特别是东汉末年,稍微有点名气的人,翻一翻历史,二三十岁就告别人世的比比皆是,今天我骂你,明天你杀我,那可真是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这个老人不但活得久,还活得好,死得更风光,三万多人送葬,几百名士官宦披麻戴孝执子孙礼送其最后一程!谥为文范先生,大白话就是文人的典范。
这就是陈寔(shí),字仲弓,生于年,卒于年,享年84岁。颍川许县人,即今天的河南长葛市人。陈寔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家庭,但是从小就很好学,手不释卷,不管走着还是坐着都在诵读文章。在那个读书只是权贵人家享有的特权的时代,陈寔算是一个异数。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么好学的寒门子弟自然也就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新闻。但是这不是坏事,八卦很多时候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件事儿被县长知道了。县长就把年少的陈寔召唤了过去,一番谈论,觉得此人甚是有才,就这样埋没在偏僻的村子里太浪费了。于是县长亲自保送他去京城太学读书,从此,陈寔的青云路铺开了……
纵观陈寔一生,这次太学应该对他影响很大。从后面陈寔的人生经历来看,这是一个终生保持中庸处事的人,而能系统地深入地学习儒学,去太学是最佳的选择。当时年轻的陈寔不知道是真的因为学习需要继续深造还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惯例人们做官前都要去归隐一下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反正镀金后的陈寔回来后拒绝了县长的邀请,回老家山里种田读书去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安静读书不是陈寔自己说了算的。刚回家跑山里去,县里就发生了一起杀人案,证据直指陈寔。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将陈寔当做犯罪嫌疑人的。
为什么呢?想想啊,县长保送你去北京大学进修,指望你回来造福县里,可是你一回来就拒绝做官躲山里去,常理推断这不就是畏罪潜逃嘛!何况,当时的派出所长是一个昏庸的官儿,自然就去山里把陈寔逮捕回来了,一番严刑拷打,陈寔坚持声称自己是清白的,又没有实质证据,这个叫杨吏的昏官所长只能把陈寔放了。
后来陈寔就不归隐啦,出来做了县里纪检委干部,就是当时叫督邮的官儿,专门督察本地官员的。这里我们可以猜想下,为什么陈寔先是选择归隐,后面则出来做官了,并且终其一身生,陈寔最大的官儿就是做了个太丘令,也就是太丘县长,所以又称他为陈太丘。
儒家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事原则,而孔子也曾说过“当仁不让”,那么年轻的陈寔游学太学归来,是否还对自己不是那么自信能“兼济天下”,从而继续归隐学习?而出现了杨吏这件事情以后,他是不是会更清楚这个社会的阴暗面,从而激起自己的责任感而“当仁不让”?我们看看他做的是纪检委干部,那么有权利监察本地官员是否违法乱纪,从而造福一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他上任做督邮的第一件事就做的非常大气,干嘛呢?叫人请杨吏来家里吃饭!这可是冤枉他差点弄死他的人,但是他一点都不计较,宽宏大度地让他放心,不会给他穿小鞋。
这事儿在论语里也能找到出处,孔子就说啦,自己做上司的,就要是宽宥下属的小过错,这件事儿呢,在一些人的眼里那就是大事,毕竟冤屈别人还被毒打了一顿,在陈寔这里,他是觉得毕竟也有证据指向他,后来没有证据也放了他,杨吏也只不过是执行公务而已,最大的过错也不就是言行逼供了,儒家君子之风是要有仁心的,原谅也是一种仁。
而这种慈悲恻隐之心其实也是陈寔一生性格的主流。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梁上君子”即来源于此人。那一年,陈寔家乡出现了大灾害,导致粮食颗粒无收,很多人都一时难以为继。这天一个小贼钻进了陈寔的家,刚进去,陈寔就回来了。小偷无处可藏,被逼无奈爬上房梁蹲下来。
陈寔进屋就发现了小偷,但是他即没有呼喊人来打一顿,也没有跟小偷交流,而是儿孙们都叫到了跟前,对他们说:“人啊要知道上进,努力学习好的东西,而那些坏人也不是天生的坏心,只是养成了坏的习惯,就变成了坏人,比如梁上君子就是这样。”
小偷知道自己被发现了,就从房梁上下来,跪在地上认错,陈寔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看你长得也不像个坏人,你要自己这是不好的事情,要知道改正。我也知道你现在做小偷是因为饥荒灾祸所致,但是也不能做一个小偷啊。”然后还送给了小偷两匹绢布。
这件事情传出去后,整个县里都没有小偷了。当然感觉没有小偷有点夸张了,不过小偷都能偷到陈寔家里去,县里严厉整治治安问题以至于小偷绝迹也是有可能的嘛。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些我们就能看出来陈寔确实在践行儒家思想,人当有仁慈悲悯之心,宽恕犯错的人,悲悯可怜的人。但是如果大家以为陈寔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好先生,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再来看看他做的另外两件事。
陈寔做太丘县长后,也没有什么大动作,跟道家的无为而治差不多,就是讲讲道理,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发展自己工农贸易,这在战乱年代是很可贵的,与民休息那就是最好的发展方式。
所以领头羊做得好,整个县里生活以下就步入了小康,大家幸福快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以至于左右邻居县里的老百姓都拖家带口的要移民来太丘,陈寔是有原则的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们不是我们管辖的子民,哪里来的回哪里的,全部劝回去了,劝回去不是撵回去哈,爱民是落到了实处的,也没有得罪周边的同僚。
刚才我们说了陈寔不是总那么春风细雨的,这次暴风骤雨就来了。某天,陈县长手下一个办事员过来请假,理由是母亲生病了。嗯,母亲生病理当回去照顾,当然大手一挥准了。
过了不久,陈县长知道这办事员并没有母亲生病,只是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老好人县长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你们猜不到的,县长把这个人杀了!是的,杀了!说个谎而已嘛,至于吗?至于的,在陈县长这里是至于的,在儒家的世界里,也是不可饶恕的。
陈县长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欺骗上司;二、说母亲病了。两个理由对应两条罪名:不忠、不孝。不忠不孝之徒,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于是,杀了。从我们现在看来,这人不过就是说了个谎,顶多开除得了,但是再陈寔面前,他犯的是死罪。
说完一件事,再来说另一件。这天县里发生了一起入室抢劫致死的案件,一个强盗杀死了一个财主,陈县长已经获得强盗的藏身之处,带着一干人等就去捉拿。走到半路,手下来报:有一家人家里生了孩子,但是他们不养孩子。陈寔转头就走,有人劝住他说再不去捉拿罪犯,人家就跑啦,我们还是先去捉人要紧。
图片来源于网络陈寔说:“难道骨肉相残还没有财主被杀重要吗?”正常道理来说,一条人命肯定比一起家庭矛盾重要,抓到犯人再来调节家庭矛盾肯定是最佳方案。但是不,在陈寔的心里,是用儒家的道德法则来判定轻重缓急的,劫匪跟财主互不相识,因财而杀人,而父母生孩子遗弃不养,这是破坏伦理纲常的,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伦理纲常,这个社会就不会再安定美好,当然这个事情更重要。
从以上两个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到陈寔就是一个地道的儒士,遵循的儒家道德。儒家圣人孔子曾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呢就是中庸是道德的最高点,但是人们做到的已经很少了。陈寔就是那少数人之一。
我们再用两件事来证明。在陈寔做市长秘书的时候,大太监走后门让市长高伦安插一个亲戚进来。这时候的侯览是太监头子,皇帝面前的大红人,高伦当然不能拒绝,就写个人事任命书让陈寔拿去让人来上班。陈寔二话不说把任命书还给高伦,说:“这个人不是能用的,你用他会坏了自己的名声,我去给他安排个职务好了。”
高伦觉得有道理,后来陈寔就让这人去教育局吃干饭去了。果然干不好活,被被人非议,都知道是陈寔安排进去的,就开始谴责陈寔,陈寔都默默地接受了。后来高伦升官做尚书去了,地方官员绅士什么有头有脸的都来送行,高伦才给他们说起这件事,并且说因为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内幕,所以都指责陈寔,表扬陈寔是个好处留给别人过错留给自己的真君子。大家这才明白了。
从此以后,陈寔更是德高望重。而这件事在后世评论里,有人认为这是陈寔的圆滑,既讨好了上司又结交了侯览,两头讨好,不着急,我们继续往下看。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是陈寔做大将军窦武的办事员的时候。同样是在颍川,这也是另一个大太监张让的家乡,张让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演义里镜头不少。那年他爹去世了,在家办丧礼,整个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都去了,但是这些清流的名人一个都不去,赤裸裸地嫌弃,这让张让很没面子。
要知道,在当时清流都是被社会敬仰的人,而浊流就是一群太监,所以清流名士不去,去的人再多,也感觉上不了台面。但是因为有陈寔,就永远有但是。陈寔去了!这个时候窦武可是跟张让斗争进入白热化、你死我活的阶段啊!作为窦武战队的陈寔居然去对头家里吊丧。
图片来源于网络作为本土道德楷模,陈寔居然去了张让他爹的丧礼吊丧。这让很多清流人士很是气愤,纷纷指责,当然一如既往,陈寔不解释不掩饰,继续过自己的生活。后来党人失败,窦武被杀,陈寔也被牵连入狱,继而被赦免,陈寔归乡再没有出仕。也因为吊丧这件事,张让承着陈寔的人情,从而对很多党人手下留情,保全了很多人命。
在总结这两件事背后的原因之前,我们先看看什么是“中庸”,简单说就是“不偏不倚”。陈寔不管是对上司还是对千夫所指的太监,处理事情都没有随着社会舆论导向做事,始终坚持的是自己的处事方法。为了保全上司名声,不惜自毁名声,这也就是王道的低配版,都是帮助领导竖立让人信服的威望,从而使一方人民更稳定。
而吊丧这件事,陈寔冲着的也不会张让的面子,而是同乡一位老人家去世了,既然同朝为官,去祭奠一下也是合情合理。这样的坚持己见,可以算得上是“不偏不倚”了。也正因为这些中庸的处事方式,陈寔黑白两道都混开了,甚至在家乡赢得极为尊敬的地位,当时乡里流传着一句话:宁愿坐监狱,也不愿被仲弓说不是。有什么事情,大家都不会去衙门解决,只是来找陈寔评个是非。可见陈寔的公正公平之处。
陈寔做太丘县长的时候被上司要求不合理征税,增加农民负担,由此果断辞职,从此归隐。朝廷多次征召,均被拒绝。每次朝廷出现空缺职位,都有人提出陈寔补缺,但是陈寔只说以后只想在家混吃等死了,大家也没有办法。
从此安安稳稳,84岁时因病去世。当时全国士人官绅来了三万多人,可谓规模空前。大将军何进亲自吊丧,大家共同立碑,篆刻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谥号文范先生。可见陈寔的品行操守是得到了同时代人们的一直认可,而这碑文就是“中庸”处事的最好注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