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朕闻体国经野,取则于天文;设官分职,用立于人纪。名实相副,自古称难,则哲之方,深所不易。朕以薄德,谬荷昌图,思欲追逸轨于上皇,拯群生于季俗,澄源正本,式启惟新。俾用才委能,靡失其序,以事效职,各得其长。至于考课之方,犹迷于去取;黜陟之义,尚惑于古今。未知何帝之法制可遵,何代之沿革斯衷?此虽戔戔束帛,每贲于邱园;翘翘错薪,未获于英楚。并何方启塞,以致于兹?伫尔深谋,朕将亲览。第一道
问:朕闻轨物垂训,必体正于因生;开国承家,理崇光于敦本。故七叶貂珥,表金室之荣;十纪羽仪,峻班门之躅。保姓受氏,义先于睦亲;翼子谋孙,事隆于长发。朕以塞昧,叨奉先灵,坠典咸新,遗章毕睹。思欲甄明谱系,澄汰簪衤居,派别淄渑,区分士庶。至如陈、田互出,虢、郭俱开,束暂改汉传之宗,辅果易晋卿之号。巨君之姓,曾非驭鹤之苗;元海之家,谅非扰龙之族。永言纰缪,良用怃然。子大夫十室推英,三冬富学,允迪然之举,宜扬锵尔之词。至若北郭、南宫,本因何义?三乌、五鹿,起自何人?公孙之由,司马之姓,咸加辨析,且显指归。式副对扬,朕将亲览。第二道
提问:皇帝我听说规划国都,丈量田野,全都取法那天象;设立官位,划分职守,用来确立起人伦的纲常。名分和实际彼此一致,自古以来做到这样都说很难。知人善任就明智的具体举措,是深深不容易的。皇帝我凭借微薄的德行,错误地承担起谋划国家昌盛的重担,心想要从古代最贤明的帝王那里追寻出已经湮灭的法式,把世人从末代的衰败习气中拯救出来,澄清源头,端正根本,开启国运焕然一新的局面,使任用贤才能人,不被搅乱正常的次序,依据政事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各自发挥出本人的长处。至于考核督察官员的办法,还在废除什么和采用什么上闹不清楚;降职罢免和罾升的宗旨,仍对古今的说法存在着疑惑。不知道哪位帝王的法度可以遵用,哪些朝代做出的沿承与变革最恰如其份?在这方面尽管表示聘请的成堆礼物常常耀眼地摆列在隐士的住所,可在众多又丛杂的群才中并未获取到杰出的人物。综合到一起,该用什么办法打开那闭塞的思路,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呢?期待着你们这些应试者的深远谋划,皇帝我准备亲自观阅。第一道
提问:皇帝我听说规范事物,垂示训条,必定要从它们产生的地方确定正位所在。册立诸侯邦国,传续卿大夫的封邑,也要在注重根本上处理好光宗耀祖的事情。所以七代接连朝冠高戴,显耀出西汉金日弹一家的殊荣。十世身居高位被人尊重,树立起了西汉班况一家的楷模。保全族姓得到本氏,这种义旨比亲属应和睦相处还重要,庇护子辈并给孙辈留下谋划,这一事项比家族长久呈现出祥兆还隆盛。皇帝我凭借闭塞暗昧的天性,侥幸承奉先王的灵光,使沉沦的圣典全都重放光辉,遗佚的图籍让人一律再看到了。心想甄别辨明宗族传衍的系统,对显贵者进行一番清理,划分出高低上下来,区分出士族与平民来。至于陈姓和田姓本为一姓却交互出现,虢姓与郭姓也本为一姓却同时开列,晋朝的束皙却改变了西汉代代繁衍的練氏本姓,春秋时的辅果也改变了晋国六卿中知氏的原号。篡汉称帝、表字巨君的王莽的姓氏,终竟也不是登仙乘鹤的周炅王太子王子晋的后裔;在西晋末期建立汉国、表字元海的刘渊的家门,也委实不是夏朝时能驯龙的刘累的本族。可世上却总那样错误地讲说,确实使人感到太失望了。你们这些士大夫在十户人家组成的居民区中都是数得出的人物,历经三年苦读而积累了丰富的学识,认真加入了衣冠楚楚的荐举,请宣明播扬那铿锵有力的言词。至于北郭和南官这两个复姓,最初是根据什么意义而来的?三乌和五鹿这两个复姓,又是从哪个人开始的?公孙这一复姓的由来,司马这一复姓的获得原因,都请加以辨析,并且揭示出它们的主旨所在。要符合对答称扬天子命令的要求,皇帝我准备亲自观阅。第二道
张柬之对贤良方正策
张束之(一)字孟将,農阳经(今属湖北)人。少年即涉猎经史,尤好《三礼》,补太学生,深受国子祭酒令狐德蘖的器重。后进士及第,调任清源丞。武则天永昌元年()以賢良征试,对策在千余人中独为第一,时年已届65岁,搜官监察御史,后迁凤阁舍人,又出为合州、蜀州刺史,谏罢每岁以兵五百戍姚州。经狄仁杰和姚崇先后推荐,入为宰相,遂乘武后病重发动政变,恢复中宗帝位,以功擢拜天官尚书,旋迁中书令,封汉阝日郡王。不久被武三思所排挤,乞还襄州养病,在故乡对亲属绳之以法,并筑堤防洪,使州城免受汉水淹灌。寻貶新州司马,忧憤而卒,卒年82岁。其为人刚直不附会,学问深邃,曾编次书籍数十篇,已佚。
对:臣闻仲尼之作《春秋》也,法五始之要,正王道之端,微显阐幽,昭隆大业,瀛洛之功既备,范围之理亦深。伏惟陛下,受天明命,统辑黎元,载黄屋,负黼康,居紫宫之邃,坐明堂之上,顺阳和以布政,摄三吏而论道,雍容高拱,金声玉振,征求无厌,误及厮贱。微臣材朽学浅,诚不足以膺严旨,扬天休。虽然,敢不尽刍荛,罄狂瞽,悉心竭节,昧死上对!
臣闻天者,群物之祖。王者受命于天,故则天而布列职。天生蒸人,树之君长,以司牧之。自非聪明睿哲,齐圣广深,不能使人乐其生,家安其业。陛下德自天纵,慈悯元元,既乐其生,且安其业。臣闻瑞者,上天所以申命人主也。故使麒麟游于囿,凰皇集于庭,庆云出,神龙见,其余草木烟露之祥,不可胜记。陛下日慎一日,虽休勿休,故天申之以祯石,告之以神文。大矣哉!圣人之鸿业也。
臣闻《河图》、《洛书》之不至也久矣。孔子日:风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师说日:圣人自伤己有能致之资,而天不致也。陛下有能致之资而天蕴者,所以扶助圣德,抚宁兆人也。臣观今朝廷含章赡博之士,鲠言正议之臣,陛下诱而进之,并践丹地,伏青规,顺顺昂昂,云属雾委,鸾骞风振,佩金鸣玉,曳朱纹,扬翠缕,充领于阶庭者矣。昔舜举十六相,去四凶人,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前史美之,称曰尽善尽美。虽甚盛德,无以加此。陛下彰善去恶,昭德塞违,万万于虞舜。自托薄德,愚臣何足以望清光而敢有议哉!
制策日:思欲追逸轨于上皇,拯群生于季俗,澄源正本,式启惟新。臣闻善言古者,必考之于今;善谈今者,必求之于古。臣窃以当今之务而稽之往古,以往古之迹而比之当今,以为三皇神圣,其臣不能及。故于亲之。陛下刊列格,正爰书,修本业,著新诫,建总章以申严配,置法匦以济穷冤,此前圣所不能为,非群臣之所能及也。今朝廷之政,上令下行,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手,百僚师师,罔不咸义,此群臣之能奉职也。《书》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故臣以为陛下有三皇之位,而能隆三皇之业也。
臣以今之刺史,古之十二牧也;今之县令,古之百里君也。有官联焉,有社稷焉,可谓重矣。任非其材,其害亦重矣。昔周宣王欲训其人,问于樊仲曰:吾欲训人,诸侯谁可者?仲日:鲁侯肃恭明神,敬事耆老,必咨于故实,问于遗训。乃立之。晋之名臣亦言,舍人、洗马,一时之高选台郎、御史,万邦之俊哲。若出于宰牧,頌声兴矣。由此言之,则古牧州宰县者,不易其人也。自非惠训不倦、动简天心者,未可委以五符之莖,百里之寄。
今则不然多矣,门资擢授,或以勋阶莅职,莫计清浊,无选艺能。负违圣诫,安肯肃恭明神?轻理慢法,安肯敬事耆老?取舍自便,安能求之故实?举措纵欲,安能问之遗训?选异一时之高材,非万邦之俊杰。于是多其仆妾,广其资产,齿角两兼,足翼双备,蹈瑕履秽,不顾廉耻,抵网触罗,覆车相次。孔子曰:既得之,患失之。荀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故臣以为陛下有三皇之人,无三皇之吏也。
制策曰:俾用才委能,靡失其序,以事效力,各得其长。至于考课之方,犹迷于去取;黜陟之义,尚惑于古今。未知何帝之法制可遵,何代之沿革斯衷?臣闻皇王之制,殊条共贯,虽有改制之名,无不相因而立事。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然则虞帝之三考黜陟,周王之六廉察士,虽有沿革,所取不殊,期于不滥而已。陛下取人之法甚明,考绩之规甚著。臣以为犹舟浮于水,车转于陆,虽百王无易也。今邱园已贲,英楚云集,启塞之路,岂愚臣所能轻云也?谨对。
对答如下:臣下我听说孔老夫子修撰《春秋经》,把元气、四季、承受天命、端正教化、治理一国的开端借助“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这样的字眼显示出来,作为法式,端正称王天下的治国大道的起始状态,彰显隐微的东西,阐明幽昧的事情,昭示一代新王的隆盛大业。像当年洛水灵龟降示神书的那等功绩既已齐备,规范一切事物的道理也相当精深。万分恭敬地想来,陛下承受皇天明晰赋予的统治天下的命令,统领并安抚黎民百姓,乘坐黄缯裹盖的专车,背靠图案绚灿的屏风,居住在皇官的深处,端坐在明堂的上面,顺随阳气的协调流转来施布政事,辖领起三公来讨论治国的大道,从容不迫地在高处稳稳坐定,发布响亮和谐的命令,征聘搜求没有满足的时候,错误地延及到像臣下我这样最低贱的人。臣下我渺小得很,才质如同朽木,学问十分浅陋,实在不足以承奉严明的圣旨,称扬美好的命令。尽管是这样,哪敢不竭尽割草打柴人的那点儿看法,全部抖出轻率又昏昧的意见,用尽心力,完全履行身为臣民的节操,冒着死罪来向上面做出对答呢?
臣下我听说,皇天是万物的创造者,帝王从皇天那里承受到统治天下的命令,因而要效法皇天设布下百官的职位。皇天降生下众百姓,给他们树立起君主师长,专去管理他们。原本上并不属于耳聪目明,敏锐机智,任何举措都恰如其份,通晓众务百事,器度宏大宽广,了解一切又谋虑深远,也就无法使人人都对自己的生存感到快乐,家家都安心自身的职业。陛下德性从皇天那里得到賦予,仁慈地怜悯天下百姓,既让他们对自己的生存感到了快乐,又使他们安心自己的职业。臣下我听说吉祥的兆应是皇天对君主进行申饬命令的手法呀!因此就让麒麟来到皇家的园林跑来跑去,凤凰聚集到庭院中,似烟非烟又若云非云的庆云涌现出来,神龙降现下来,其余的草木烟露之类的祥兆,更多得记述不过来。陛下一天更比一天谨慎,已经局面特美好了可仍不认为美好,所以皇天就用吉祥的玉石来作申饬,拿神文来作嘱告。这种圣人的宏大事业真是太盛大了呀!
臣下我听说,《河图》与《洛书》不再降示,巳经时间很长了。孔子说:风凰鸟不飞来,黄河不再降示神图,我也就感到绝望了。对此传授经典的先师的说法认为:这段话是圣人自己在伤感本人具有能让它们来到的本领,可皇天却不叫它们来到啊!陛下具有能让它们来到的本领可皇天还没叫它们来到,目的是促使陛下进一步扶植协助皇天的圣明仁德,安抚稳定住亿万民众啊!臣下我观察当今朝廷上怀有才华又学识渊博的士子,直言不讳又议论纯正的臣僚,陛下对他们加以诱导又加以迸用,全都站立在殿廷上,伏身在迸谏奏事的席位上,既庄重恭敬又气宇轩昂,既像云彩一样汇集又像气一样聚积,既像鸾鸟一样飞翔又像凤凰一样展翅,既佩带金印又发出玉串的响声,牵扯起官袍,振扬起朝冠,在殿阶下和庭堂上布列得满满的了。从前虞.舜起用八元、八凯这十六名辅相,去除掉共工等四个大罪人,建立了二十项大功勋,于是成为了天子。前代的史书赞美他,说是尽善尽美。即使是盛大的仁德特别突出,可也没办法凌驾在虞舜的上面。陛下表彰良善的人,摒弃邪恶的人,昭明道德,杜绝住违反道德的做法,已经超过虞舜亿万倍了。可仍把自己摆在道憾微薄的位置上,愚昧的臣下我哪里有资格瞻仰陛下的风采而敢再有什么议论的呢?
皇帝的策问中说:心想要从古代最肾明的帝王那里追寻出已经湮灭的法式,把世人从末代的衰败习气中拯救出来,澄清源头,端正根本,开启国运焕然一新的局面。臣下我听说擅长讲述古代治绩的人,必定要对当今做出考嚓;擅长谈论当今对策的人,必定要对古代进行研求。臣下我私下拿当今的要务去稽核古代,用古代的史迹来对照当今,认为三皇最神圣,他们手下的大臣也很难让后世赶得上。所以就该靠近他们。陛下修订各种规章制度,纠正对罪犯的判决书,修明本业,宣布新的诫令,建立总章堂来申明庄严地配享祖先的礼仪,设置意见箱来救助含冤无处上诉的人们。这都是古代圣人根本就做不了而群臣又不能想象到的举措啊!如今朝廷的政事,上面有命令,下面就执行,如同身躯指挥臂膀,臂膀又指挥手掌一般,文武百官肃敬谨慎,无不使本部门得到治理,这正是群臣确能恪尽职守啊!《尚书》中说:元首圣明啊,大臣们贤良啊,一切政事都顺利正常啊!所以臣下我认为陛下既占有三皇的尊位,又能发扬光大三皇的功业啊!
臣下我鉴于当今的刺史,也就是古代十二州的长官;当今的县令,也就是古代辖有百里封地的国君。存在着官署之间相互协助联合办理的法度,关系到国家如何,可以称得上责任重大了。任用他们却不是合适的人选,由此造成的危害也就更严重了啊!从前周宣王打算训导人民,就向樊仲穆询问说:我打算训导人民,诸侯中谁是可以当鲁国国君的人呢?樊仲穆回答说:鲁侯姬称严肃恭谨,明智神异,恭敬地事奉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有事必定向他们访求以往的正确例证,询问前人留下的训条。于是封立他为鲁国国君。晋朝的著名大臣也强调:舍人、洗马这类官员,都是一时间考选出的突出人物;台郎、御史这类官员,都是各地的英才智士。如果派出去担任地方长官,民间颂扬的歌谣也就传播起来了。由此说来,古代辖领各州和管理各县的官员,不改换那些胜任的人选啊!原本上就不属于对百姓慈惠地进行训导而不疲倦、一有举动就查验皇天意向的人,不能够把州郡县邑的职位任命他们担当。
如今不像古代那样的地方简直太多了。按照门第资格提拨任用,有的凭借所享荣誉称号的等级充任官职,不分好坏优劣,不选取道艺才能违背圣上的诫令,哪肯严肃恭谨又明智神异?轻视事理又随意对待《度,哪肯恭敬地事奉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取用和舍弃什么自己想怎样办就怎样办,哪肯访求以往的正确例证?举措凭着性子来,哪肯询问前人留下的训条?考选偏与一时间的高才不对应,够不上各地的英才智士。于是把自己的奴仆和姬妾弄得多多的,把自己的资产捞得足足的,牙齿和犄角两方面都露出来,双脚和翅膀同时扌扇起来,什么肮脏事都去干,根本不考虑廉耻,违犯法律规定,受到惩罚一个接一个。孔子说过:已经得到了它,又唯恐再失去它,如果担心再失去它,那就没有什么都干不出来的了。所以臣下我认为陛下拥有三皇时代那样的人才,可却没有三皇时代那样的官吏啊!
皇帝的策问中还说:使任用贤才能人,不被搅乱正常的次序,依据政事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各自发挥出本人的长处。至于考核督察官员的办法,还在废除什么和采用什么上闹不清楚;降职罢免和晋升的宗旨,仍对古今的说法存在着疑惑。不知道哪位帝王的法度可以遵用,哪些朝代做出的沿承与变革最恰如其份?臣下我听说三皇与三王的制度,具体规定不同,但脉络连贯。虽然存在着改变制度的名义,但无不递相沿袭而定立起政事来。孔子说:殷朝承用夏朝的礼制,其中加以减损和增益的地方是能了解到的;周朝承用殷朝的礼制,其中加以减损和增益的地方也是能了解到的。有谁取代周朝建立起新王朝,即使是任何朝代也是可以了解到的呀!既然如此,那么虞帝的九年中进行三次考核,决定对官员的罢免或提升;周王的以廉洁为根本的考察官员的六个方面的事项,尽管存在着互有沿袭与变革的地方,但所择定的目标却并无不同,只希望达到不冗滥罢了。陛下择取人才的准则相当明确,考核政绩的规定十分显著。臣下我认为就像船只在水上飘浮,车辆在地上转动,即使任何朝代的帝王也改变不了啊!如今对隐士的住所已经摆列下征聘的众多礼物,杰出的人才像云彩一样聚集,打开闭塞思路的途径,哪里是臣下我所能轻率地就讲论的呢?恭谨地对答如上。
对:臣闻保姓受氏,明乎典训。或因地以赐姓,或因官而命氏。或官以代功,亦以官族。或所居之地,因以为氏。诸候之子,称为公子;公子之子,称为公孙;公孙之子,乃以其王父字为氏。后代因之,亦以为姓。田、陈、虢、郭,以声近而遂分,辅果、束皙,以避难而更改。王莽以田王为氏,元海因汉甥立族。骚、括分南北之号,充宗为五鹿之先。应氏著书,具表三乌之始。司马、司徒,是曰因官;公孙、叔孙,春秋》备载。
陛下尽六艺之英,穷百代之要,淑问扬天地,玄情贯幽显。《黄竹》清歌,词穷五际;《白云》高唱,文苞万象。昔曹门三祖,道愧《由庚》;刘氏四叶,仁非解愠。岂若睿思琼敷,同雨露之沾渐;神机苕发,等曦望之照临。起帝《典》而孤立,孕皇《坟》而独秀。臣沐浴淳和,叨承至训,名闻于圣听,言奏于阙前。谨对。
对答如下:臣下我听说保全住族姓,获得到本氏,这在经典训条中说得很明确。有的是依据祖先出生地来赐给姓,有的是依据担任的官职赐给氏。有的担任某一官职因为世世代代立有功劳,也用它作为族姓;还有的在受封的领地,依据这来作为氏。诸侯的子辈,称为公子;公子的子辈,称为公孙;公孙的子辈,就用他们的祖父的表字作为氏。后代沿用这些做法,也把它们作为姓。田姓与陈姓,虢姓与郭姓,由于读音很接近,于是就划分出来了。春秋时晋国的辅果,西晋的束皙,都是出自躲避祸难自行就更改了他们的原姓“知"和“練"。篡汉称帝的王莽依据战国田和取代齐国世代称王来作为自己的姓氏,在西晋末期建立汉国的刘元海根据是西汉刘氏皇朝的外甥辈来定立起族姓。从春秋时的北郭骚和周文王时的南宫括,分出了南宫和北郭这两个复姓,西汉时的五鹿充宗,是姓五鹿这个复姓的第一个人。东汉的应劭编著《风俗通义》这部书,详尽说明了三乌这个复姓的由来。司马、司徒这类复姓,就叫做根据所担任的官职为氏名;公孙、叔孙这类氏名,在《春秋经》上记载得很完整。
陛下延揽到精通儒家《六经》的所有英才,穷尽了各个时期的要务,美好的询问播扬到天上地下,玄妙的情思贯穿起隐微和明显的地方。那类周穆王哀怜民生的《黄竹歌》在清晰地咏唱,词章遍及到《诗经》中卯、酉等五个年份的阴阳终始的际会;那类西王母创作的《白云谣》在高声地吟唱,文辞包罗了天地人间的一切事象。从前曹氏一门的太祖曹操、高祖曹丕和烈祖曹舐,在治国之道上有愧于《由庚》诗所咏赞的万物按那生长规律都化生出来。西汉刘氏从高帝到武帝这四代君主,在仁德上并不是能使天下百姓都解除心中的怨恨。哪里比得上陛下圣明的思虑如同琼浆般洒布,和雨露浇灌滋润万物一模一样;神妙的想法酷似玉屑般迸发,与太阳月亮的照临完全相同。兴起五帝的《五典》而又高高屹立,包孕三皇的《三坟》而又一枝独秀。臣下我沐浴到淳厚柔和的哺育,侥幸承奉最为深切的训示,姓名传到了圣上的耳鼓里,意见奏呈到官门前。恭谨地对答如上。〔杨寄林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