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资源 >> 正文 >> 正文

担当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南大

来源:楷模 时间:2024/8/24
眼前的高炉似乎成了难以跨越的障碍,却激发了桂卫华和同事们的斗志。高炉炼铁是钢铁制造的关键工序,占生产综合能耗的六成以上。要实现节能增效,第一道难题是如何掌握高炉运行时的各种参数。桂卫华打算给巨大的高炉做一个类似于观察人体病灶的“内窥镜”。桂卫华的博士研究生陈致蓬告诉记者,高炉空间密闭时,炉顶温度达℃以上。高炉内倾泻而下的铁矿石和弥漫的粉尘,都是“内窥镜”正常运行将遇到的难题。10多年前,美钢联公司斥资万美元做过类似的研发,但以失败告终。“做科研,没有一个问题是低垂的苹果。”桂卫华骨子里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和学生们说,打算“死磕”到底。陈致蓬领命而行,通过建立炉顶粉尘颗粒的运动轨迹模型,借助数值仿真技术,终于找到了近距离取像设备的最佳安装区。他们计划利用合作企业柳钢的高炉检修期,在短短20多个小时内在高炉上开个口子,将他们研制的“内窥镜”放入计算好的安全位置,此后高炉正常运行,“内窥镜”监测各项参数,并传送回计算机。理论上,这个方案很完美,但合作企业却迟迟不敢答应。因为高炉内满是一氧化碳,如果不小心泄漏,中毒者性命难保。若气体大面积泄漏,将会酿成大灾难。桂卫华及其团队成员与柳钢20多个部门的领导及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多次研讨论证,讲意义、陈利害,并拍胸脯保证。最后,在国家重大利益面前,所有人都豁出去了。年4月,当桂卫华看到计算机上传来“内窥镜”拍到的影像时,他高兴地拉着从高炉上下来的满身炉灰的陈致蓬,像孩子一样跳起来。“平行低光损背光高温工业内窥镜”横空出世,大型高炉炼铁过程运行信息的高性能监测从理想照进了现实。不断得到改进的高炉“内窥镜”,至今已是第七代了。自年进入中南大学以来,桂卫华忙碌的脚步就从未停过。作为国内著名的有色金属工业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有色冶金自动化。几十年里,他率领一批又一批学生,攻克了科研路上的道道难关。有色金属工业是制造业的基础产业之一。我国是有色金属工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产量和消费量连续16年居世界第一,但代价也相当惊人:能耗占全国制造业总能耗的7.67%,废气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5.94%,危险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21.55%……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有色冶金自动化的水平低。作为这一专业的学者,桂卫华深感责任重大。30多年后,他在给00后大学生上党课时,阐释了他的“个人担当”和“国家担当”,他说:“只有我们每个人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但他口中“小事”,要真正做好简直比登天还难。有色金属的冶炼及加工,多在高温、高压、密闭的冶金炉窑中进行。例如,当年西南铝业生产大型高强度铝合金构件的淬火炉是“国宝”级,在国务院还有备案,操作工人都是精选的。上世纪90年代,西南铝业承接了大型高强度铝合金构件的生产任务。但由于其形状复杂、成型精度要求高、变形力大、热处理难,加之构件制备装备的自动化技术跟不上,产品质量一直过不了关。桂卫华和同事们一头扎进了位于重庆的西南铝业集团。“国宝”级的淬火炉里,一个小元件总是坏,导致淬火温差无法把控,产品质量上不去……一大堆难题让桂卫华和他的同事们痛苦不已。现场一次次地调研、测量、实验,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来。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桂卫华和团队成员成功研制出万吨模锻水压机和大型立式淬火炉智能控制方法,使我国大型航空航天构件制备自动化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相关企业成为波音公司的供应商提供了支撑技术,每年为企业创效高达万元,并获得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极少有人知道,为了掌握这套技术,桂卫华他们努力了14年。类似这样动辄耗时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科研项目,桂卫华和他的团队经历了许多次。在中南大学民主楼前的空地上,立着一块呈翻开书本状的石碑,书页上刻有“求实”二字。这是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级全体研究生在入学30年之际送给母校的礼物。桂卫华便是其中一员。40多年来,他从求学者变成执教者,从青葱少年成为学生的领航人。他说,他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科研,一是育人。“他招学生,最看重人品。”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王一军说,他对学生“德”的要求远远高于技术。桂卫华认为,如果自己也算有所成就的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有信仰、有追求,求实努力,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为国家搞成一件事,比得嘉奖还高兴。”他说。年,桂卫华的学生阳春华评上副教授,开始独立承接项目。初战他便遇到“硬骨头”:汽车起动机发电机的电器设备质量检测。桂卫华总来询问项目进展,帮着做实验,甚至自己趴在柜子底下接电线。中国的有色冶金企业大多建在偏远地区,生产环境恶劣而且危险性高。桂卫华曾经带队去山西做乳化炸药全自动连续生产线项目。他们吃住都在一个远离县城的山村工棚里,每天靠酱油泡刀削面、馍馍度日。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一看到刀削面和馍馍就想吐。如果说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是桂卫华送给学生的宝贵财富,那么他给予学生的爱与陪伴,则从另一个方面诠释着为人师者的责任与担当。“桂老师在学术上的敏锐度和洞察力,一般人难以企及。每一次对话,他都有真知灼见,都能直击痛点,让人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在读博士研究生杨超感激桂卫华传授给他的一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谢永芳是桂卫华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出生于贫寒之家,加上兄弟姐妹众多,谢永芳的求学之路并不顺畅。急于改变家族命运的他,硕士研究生一毕业就只身南下广州工作。桂卫华觉得这样的好苗子就这么放弃学术生涯实在可惜,于是鼓励他继续读博深造。考上博士以后,桂卫华自掏腰包拿出两万元,用于谢永芳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还用科研津贴资助谢永芳,直到其博士毕业。秉持着严谨治学的科研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桂卫华为我国有色冶金自动化领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中国一汽总经理奚国华、西南铝业集团副总经理李迅、中铝中州铝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牟学民、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冯江华……他们在一起,就像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照亮着祖国的未来。(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