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优势 >> 正文 >> 正文

从甲骨文到楷书,回溯汉字字体演变历程,感

来源:楷模 时间:2022/9/5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世界上只有汉字是唯一的流传至今从未中断的文字,英语等拼音文字现代人看几百年前的书大都看不懂,更别说几千年了。

汉字产生的时间,还难以断定。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金文。商代的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必然远在商朝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距今约四五千年以前的时代。

汉字是是我国古代先民发明的记载工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距今七千年左右),二里头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能够见到许多类似物象的图画文字。在此基础上,这些图画文字与陶器花纹中的表意图案演变为记词字符。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通过人为规范,成为一种文字体系。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时,大约经过了近年左右。

汉字成为一种文字体系至少拥有年以上的历史,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古代留下来的遗物,只当作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把许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磨成粉末入药。后来,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年)治病时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

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金文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做“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灭六国,约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个。

金文在字形上与甲骨文十分相似。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变化更加丰富了。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

虽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但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一千二百余字。商末铸有金文的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简略,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及至周代,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等到了东周时期,钟等青铜乐器渐多,并且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金文所录内容也有了巨大发展,已不局限于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内容也有铸录。东周时期,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从秦朝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因为其字体优美,颇有古风古韵,所以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汉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形的现象,也使古文字同一字存在多种写法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点、长撇、短撇、提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现代。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面对一个个已有数千年之久的汉字,我们应该心生敬畏,心生自信,心生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5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