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优势 >> 正文 >> 正文

西汉开国宰相,萧何有一项隐藏能力,也是现

来源:楷模 时间:2022/11/25

前言: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年扫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地,第一个大统一王朝,但这个庞大的帝国,仅在十多年后,就因为二世昏聩,使得国内群强接连起义,最终亡了国。在秦末乱世中,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刘邦“笑到最后”,关于刘邦何以能胜过更强势的项羽,其原因除了二人的性格差异之外,还有赖于刘邦集团的人才,要比项羽集团厉害得多,再加上项羽自负,刘邦擅于用人,最后刘邦成为天下之主,这是十分合理的结果。

刘邦集团人才济济名将如云,其中作为开国功臣的萧何在功劳簿上,牢牢占据着头把交椅,更是被刘邦称为西汉功臣“第一人”。关于萧何总管后勤,文治西汉的厉害之处,想必网友们早已听腻,所以编者要为大家科普一下,萧何的另一种超强能力:“背锅”。可以说萧何不仅是西汉的第一功臣,更是第一“背锅侠”。

萧何的别样能力:“背锅”

萧何原任沛县主吏掾,是最早跟随刘邦起义反秦的一批人,楚汉之争时期,正是萧何留守坐镇关中,为刘邦打造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给刘邦支援粮草、输送新兵,成为刘邦战胜项羽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西汉王朝建立之后,萧何更是被封第一功臣,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宰相楷模。其实萧何之所以能受到刘邦的信任,除了他精于统筹之外,还因为萧何能为刘邦“背锅”,而且每次“背锅”都恰到好处,最终转化为自己的功绩,这也使得刘邦集团内部更加稳定。虽然史料对萧何,都是极尽赞美之词,但也正因为是太多美誉,掩盖了他为刘邦“背黑锅”的历史,其实我们“深扒”史料,在深入分析之后,不难发现萧何的屡次“背锅”行为,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萧何背的那些“锅”。

支持刘邦受封“汉王”,得罪众同僚为刘邦“背锅”

自反秦先锋陈胜竖起大旗之后,各路英雄豪杰积极响应,刘邦也趁机在沛县起兵。而后一步步做大,最终成为一方不可忽视的力量。项羽击败秦国大将章邯之后,谋士范增建议项羽,除掉刘邦这个强劲对手,在“鸿门宴”上,刘邦凭着冷静的头脑,与众部将的力保之下逃过一劫。此后项羽挥师西进,攻破了咸阳城,一把火烧掉咸阳宫,还杀了秦王子婴,大秦帝国宣告覆灭。随后功成名就的项羽,开始大肆分封诸侯,刘邦在这时被封为汉王,封地位于巴蜀与汉中之地。

其实项羽分封诸侯,明面是论功行赏,但本质上只是为了重新整合天下势力,违背当时约定就地称王的诺言,将关中王刘邦贬成了汉王。项羽这一招打压,让出身沛县的一伙人,赶到远离关东平原和家乡的巴蜀之地,不仅刘邦气得牙痒痒,部下将领也是群情激愤,准备与项羽拼命。但是当时刘邦要与项羽硬“刚”,定会吃大亏,而且认怂也不行,从舆论上说,众部下义愤填膺,刘邦要是灰溜溜的就封,难免会落得一个贪图安逸的骂名。对于自己的威严与士气,都是非常大的打击,所以刘邦在这个时候非常为难。

萧何作为沛县元老,又是文官集团的核心人物,站了出来为刘邦解忧。《汉书》记载萧何谏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意思是萧何说现在跟项羽对拼就是死路一条,“天汉”寓意非常美好,臣认为当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纳贤才,收用巴蜀财力平定三秦,到时候可有谋取天下的实力。刘邦听完就同意了萧何的劝告。萧何这番话其实是逆着军心来说的,而萧何这人又不是那种鲁莽之人,十分擅长明哲保身。他之所以敢如此发言,就算准了刘邦的底线,无非就是刘邦安抚军心大骂项羽,萧何给了他“借坡下驴”的机会。而那些思乡心切的部下,听了萧何这番话,心中该有多恨可想而知。所以这一次是萧何替刘邦背了一次“锅”,也获得了刘邦更多的信任,被任命为宰相。

“背锅”成名作,推荐韩信为大将军

萧何另一个经典“背锅”事件,就是推荐了韩信。韩信本来效力于项羽阵营任郎中,郎中虽然官职不大,但好歹也是项羽的近侍,这说明项羽还是对韩信有一定的赏识。但韩信多次献计于项羽,但自负的项羽均未重视。这并不代表韩信的计策太烂,因为项羽是一个军事天才,如果小郎中韩信,敢在项羽面前胡乱献计,那定不会有好下场。而且韩信还是项羽麾下大将钟离眛的好朋友,显然韩信在项营,虽然没有获得什么功劳,但也绝不是个边缘人物,项羽当然能看出韩信的计谋是否有用,他只是因为自负心作祟,故意不采纳韩信的计策罢了,所以未重用韩信,但也没有为难韩信。项羽分封诸侯之后,韩信投到了刘邦麾下,被任命为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后来犯了错将要被杀之时,受到了夏侯婴的赏识,被其推荐给了刘邦。

而随后刘邦随意将韩信,打发做了治粟都尉,就是一个与粮草有关系的小官。但这个官职与萧何隶属上下级关系,等于是刘邦将韩信,扔给了萧何调教。接下来的情节,就是萧何发现韩信有惊天之才,力荐给了刘邦,但刘邦依然看不上韩信,这才有了韩信负气出走,“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有人报告给刘邦说萧何跑了,刘邦一阵慌乱,如同失去了臂膀。萧何在两天后又回到了刘邦身边,刘邦气得怒骂萧何无故瞎跑,萧何这才解释说自己追韩信而去。刘邦说军中时常有人逃跑,为何不见你去追,单单追着韩信?史料记载萧何回答:“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说韩信是独一无二的国士良才,如果大王偏安汉中,自然用不上他,但大王要争夺天下,就只能与韩信商量大计,所以大王看着办吧。随后刘邦给了萧何一个面子,封了韩信为大将军。

萧何与刘邦一唱一和,“背锅”变美谈

此事有很多疑点,韩信不被重用就会逃跑,必须封一个大将军才算人尽其才,在萧何的建议之下,刘邦竟然真的封韩信做了大将军,要知道这个职位非常高,等于是刘邦分出去了一部分军权,但看在萧何的面子上,刘邦竟然答应了。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很可能是刘邦深思熟虑后的谋划。刘邦在第一次见到韩信,应该是受夏侯婴的推荐,很可能在当时刘邦已经看出了韩信的才能,又想“唱一出白脸戏”。在那之后,刘邦将韩信拨到了萧何的后勤系统,而低调的萧何却一反常态,对韩信极力推荐。虽然刘邦在军事上的才能,比不过项羽、韩信这些天才,但能打下偌大的家业,也定不是什么军事白痴,相反他在识人上面的能力,比项羽还要强。项羽、夏侯婴能看出韩信是人才,那么为什么擅于识人的刘邦,却看不出呢?而且萧何还讲明白了,若想图谋天下,能与刘邦商议用兵大事的,只有韩信一人。

分析一下韩信被封之后,群臣的反应:“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众将听闻刘邦要封官都很兴奋,人人都以为这好事要落到自己身上,而等到最后,才发现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这让全军将士都十分震惊。在此能看出刘邦重用韩信,是顶着极大的压力的,当时韩信也只不过,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刘邦的儿子年龄相近,拜韩信为大将军,定是难以服众。所以为了安抚其他将领,刘邦故意装出为了给萧何面子的假象,才“不情愿”地封韩信为大将军,这样一来刘邦面临的压力,就会小上很多。而作为“始作俑者”的萧何,就会“背锅”被骂“吃里扒外”,有这样的好事,竟然不留给沛县老兄弟,反而推荐了一个外人。刘邦与萧何再次完美配合,策划了一部经典的权谋大戏,而最后韩信也确实争气,成就一代战神的美名,所以萧何当初背的“黑锅”,反而变成了美谈。

“出来混迟早要还”,美谈再变“黑料”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的死也与萧何脱不开关系。《汉书》记载:“信欲发以袭吕后、太子。……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乃与萧相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说韩信欲发兵袭击吕后与太子,可被其家臣的弟弟告发,最后正是萧何,将韩信诱骗到长乐宫后杀之。想当初萧何力排众议,推荐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也不负重托,成了一代战神,位列威名赫赫的诸侯王,更与萧何成就一段佳话。可最后杀韩信的任务,也是由萧何完成,从识人荐才,到卖友杀才,在萧何身上完成了一个循环。当时韩信在军中的威望极高,在其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樊哙见到韩信,还会忍不住跪下叫上一声大王。萧何诱杀韩信,当时全天下韩信的部下与“粉丝”,定是恨不得生吃了萧何。所以说萧何再次替刘家背了一次“锅”,干了最“脏”的活。当初怎么得到的美名、好处,就要如何吐出来,出来混迟早要还,不能什么好事都让你萧何一人占了。

临死之前拒绝最后一“锅”

为刘家背“锅”背习惯的萧何,甚至在临死之前,汉惠帝还要再加给他一口“黑锅”。《汉书》记载:“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意思说刘邦死后,萧何也病了,惠帝亲自前去探望并送“锅”,惠帝问萧何在他死后,谁来接替相位,萧何回答你比我清楚。其实惠帝问萧何是“没安好心”,此事吕后早就与刘邦商定了。若萧何随意回答,日后推荐人犯了错,恐怕牵连到自己的子孙,于是这个“锅”萧何不肯背了。他直接回答惠帝,说知臣莫如主,你自己看着办吧,背了一辈子“黑锅”,这一次我要做自己。

尾声

一代名相“背锅侠”萧何,在公元前年,结束了他辉煌、“背锅”的一生。被历代汉朝皇帝,以及后世所怀念,使得萧何的美名日益高涨。其实无论萧何有多少“黑料”,背过多少“锅”,他都是那个刘邦的权力分身,汉朝第一位文治大成者,后世宰相的一代楷模。史书只写事实,却未分析其中事由,以致于后人不易理解,所以我们读史,不能仅观看表面意思。分析出萧何的“背锅”能力后,我们可以醒悟,这也是现代每一位工作者,必备的职场技能之一。

人类是群居动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讲人情、讲关系的社会,有时候人情与关系,甚至比个人能力还更容易办事。所以如何去获取他人的赏识,就成了每一个职场人士的必修课。如何学习礼仪、应酬、说话,都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与艺术。如果你时常在职场中犯错,屡次受到上司领导的批评,那么你就需要深入学习职场规则与应酬礼仪知识了,推荐《礼仪书》、《中国式应酬》、《商务礼仪社交与职场》三合一本,深入剖析职场艺术之道,并手把手传授技巧与方法,助你事业得意人生圆满。书中汇集了大量的生动实例,结合不同的职场环境,对其中如何处事说话的问题,给出关键点拨,分析个人的得失,让读者领悟到处世的智慧与人生真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