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优势 >> 正文 >> 正文

朝向光,执着生长记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

来源:楷模 时间:2023/3/2

38岁,连续十七年任教思政课,曾长期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的标签,“拼命三郎”和“工作狂”的别号,似乎都不能界定他。

他是陈骞,谈锋甚健,但丝毫让你看不出有“名师范”儿,反倒是一种骨子里的倔强,在言谈间一不小心就会流露出来。

一聊起感兴趣的话题,譬如聊起哲学、教育,聊起一个一个的学生,一桩一桩的故事,聊起一堂一堂的课,一段一段的成长,他身体就会不自觉前倾,镜片后面一双眼睛瞬间瞪的溜圆,开始放光。

从遇见到热爱

从记事起,陈骞的脑袋里似乎就一直装满了问号。对周围的一切,他都有点执拗地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幸运的是,在高中他遇到了一位影响他一生的好老师——尹建萍。对哲学的迷恋,就像一颗埋于深土多年的种子,终于遇到了一场丰沛的甘霖,破土而出。

政治学科,在多数学生眼里一向是空洞、枯燥与乏味的代名词。但在陈骞看来,尹建萍老师却很不一样,她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晦涩难懂的知识,经她一讲,一下子就变得生动形象了;本来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堂,在她的精心“烹制”下,竟然变得像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菜,充满趣味,魅力无穷。

“将来,我也要做个像尹老师一样的政治老师!”

梦想的种子一经种下,奋斗便有了方向,汗水也有了意义。

“思政课这一学科,最具魅力的是哲学部分。”“很多人不喜欢学,烧脑,但我一直喜欢得不行。”陈骞说,这样的一种纯然的喜欢,确切的说是热爱,就像跳动在心底的一簇火苗,只有让它充分地燃烧起来,生命才是充盈的。

“我愿与哲学谈一辈子的恋爱,以教育的方式。”这句话,他没说出口,但从他大学毕业后走向三尺讲台,真正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之后十七年的教学生涯中,其实一直在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这一初心:不悔,不移,不负。

年7月,陈骞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

这一次,陈骞又幸运地遇到了一所能成就他梦想的好学校——淄博五中。一年前被委任到这所学校上任的校长李健告诉记者,作为一所建校近60年的学校,淄博五中一直以“校风正、学风浓、师资强、质量高”而享誉社会,尤其是“名师工程”和“科研兴校”的战略实施,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阳光和空气。

踏进淄博五中的校门那天,陈骞激动又忐忑:在这样一所好学校里,自己能做到像尹建萍老师那样,把课上到学生心坎里去吗?

怀揣着这样一个信念,他踏上了一条求索之路。没想到的是,很快,他凭借一股肯下苦功夫研究的“拼劲”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第一次参加区优质课比赛就拿到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接着,他代表张店区获得了淄博市优质课一等奖。次年,又代表淄博市斩获山东省优质课二等奖,这时的陈骞不到23岁,创造了省赛的一个记录。

“于登山者而言,有数不尽的山要攀登。”

“为何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

时隔8年,他再次踏上征程。这一次,他攀上了另一座巅峰——将全国优质课一等奖的桂冠收入囊下。

就这样,从区里到市里再到省里,直至全国的讲台上,他的课,每次都毫无例外的深受好评,各级各类的一等奖,优质课展示的机会也随之而来。年轻的他,顺风顺水地成了全国思政界公认的名师。

但多数人都看到了他台上的光彩和“拿到手软”的各种荣耀,却很少有人看到他在背后下过多少不为人知的苦功夫。从不知“止步”为何物的陈骞,一直热恋般地探索着课堂,研究着学生。为了备好一节课,他经常会连续通宵达旦的不眠不休。为了考证一个结论,他会搜遍各种书籍,资料,力求穷尽各个角度去审视和验证。

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政课有着特殊的要求,不仅要解决一般学科“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难题。“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就是对思政人的根本要求。

“如果一种观点,教师自己都不能确切地相信,又如何传递给学生?如果一句话不能感动自己,又怎会感动别人?”这是陈骞的教育观。基于此,以大胆质疑、严谨求证的态度,对一切流行的观点,包括权威,一直保持警惕,早已自然成习惯。

比如,为吃透教材,他买来十余本学科教学法的专著仔细研读;为摸清学情,他跟每一个学生真诚交心;为了研究出名师何以能上好课的“秘笈”,他自费购买上千元的优质课录像光盘逐个观摩学习,光读书笔记和听课记录就用掉了20多个笔记本。为上好一节课,他用半年时间,啃读了20多本哲学书,只为了求证其中的一个哲学观点……

什么是热爱?陈骞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一种诠释——

热爱,就是不计得失,无论成败,依然愿意一直坚持并投入时间和精力。

热爱,就是即使看不到胜利的终点,也要为了抵达自己想要的远方,用尽全身力气,翻过一座山,再翻过一座山……

“课堂,是生命与灵魂的运动场”

课堂,是生命与灵魂的运动场。课堂的生命不仅在于活力,更在于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传递。课堂生命,只能以融入生命的交往去造就。

这是陈骞在讲完《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一课后,一位观课者的感受。也是他亲历过一场心灵的劫难之后,找到的一个答案。

在《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这节课上,陈骞在每个环节上细致入微的钻研,推敲,琢磨,无不是对这一答案的诠释。

在他看来,一名优秀的教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