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介绍 >> 正文 >> 正文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啥意思,曾国藩应

来源:楷模 时间:2023/11/26
大家好,我是“从0开始观世界”的零哥。今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明白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对于这句话,有的人认为是老子在阐述“明哲保身”的观点,认为是他“消极”思想的一个“铁证”。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但不“消极”,而且还很“适用”,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告诉世人要明白知足的重要性,不然就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贪心,而被反噬。这是在阐述一种“适度”原则,所谓“贪嗔痴妄,有度即养生;酒色财气,无欲即菩提”嘛。简而言之,就是在“适度原则”生活于当下所形成的“结果”的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显然是好的,“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节制,就不会遇到危险”。能知进退,得时能“见好就收”,失时能“及时止损”,规避风险,最终获益。就像打麻将一样,能知进退,能主“输赢”,这里的“输赢”并不是指实际的“得失”,而是指能“适可而止”,而不是被“输赢”这种情绪所“左右”,而这种“情绪”,说穿了就是人的“贪婪”之心。这句话是在提醒世人要克制住自己的“贪婪”之心,才不会有事。世人都将名利、财货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所以,孜孜汲汲,无倦于追求、获得,永远也不会感觉满足。可是,我们观察现实况,人越是不知足,越是会遭遇灾祸。对某一个事物过分喜爱,必然会为此多加破费。积藏的财货愈多,损失时必愈厚,即所谓“多藏必厚亡,甚爱必大费”。所以,知道知足就不会招致屈辱,做到知止才能长久。欹器(有“中则正,满则覆”的特点)欹器(有“中则正,满则覆”的特点)再来看,“道”生万物,却极力隐藏自己,甘居万物之下,而“不敢为天下先”。这是什么样的品德?生之育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只利万物而不自利。但往往它越是这样,就越成为天下“先”,成为“楷模”,成为“主宰”,成为“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那个“第一”。所以,我们要常常看一看这些经典,品品这其中的“处世哲理”,不要老觉得这里面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尽是些不值一提的“旧思想”。有些明白人儿,品出了其中的“味道”,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处世中。大家都晓得的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就是一位“受益者”。曾国藩在进京之前,特意找祖父曾玉屏请教为人处世之道,他的这位文化程度不高,但阅历非常丰富的祖父说:你的官是做不尽的,但不可傲,不可贪大求全,要能进退,须知‘满招损,谦受益’,你若能始终保持谦虚不傲,知进知退,那就“完美”了。曾国藩对自己的祖父非常敬重,当然,他的这番嘱咐,曾国藩记了一辈子,也受用了一辈子。所以,日后曾国藩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意指即“求缺”,即追求有缺欠、有缺憾的意思,似乎很矛盾,但其实用意很明显,就要要告诫自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他看来,花艳盛则枯,月满盈则食,运盛极而衰,此乃常理。曾国藩常说自己最崇尚的一句话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抱残守缺”的道家思想,似乎已经成了他的处世“座佑铭”。曾国藩的藏书楼--求阙斋所以,曾国藩从来就不贪功,他的弟弟曾国荃围困天京的时候,他还特意邀请李鸿章来分享胜利果实。天京城破之后,清朝皇权最大的威胁解除了,曾国藩自然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曾国藩在上报有功人员名单时,位列第一的并不是他弟弟曾国荃,而是写的湖广总督官文,这样可以淡化自己弟弟的功劳。当朝廷顾虑“赶走”了一个洪秀全,又来了一个曾国藩的时候,曾国藩又“自裁”湘军,并让弟弟曾国荃回家当农民。曾国藩一生都始终保持着非常清醒的头脑,不会因为得宠而“飘”起来了,也不会因为自己大权在握而骄奢淫逸。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他能领头力挽狂澜,“平定太平天国”,使风雨飘摇的晚清皇权还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当然他还被朝廷封为一等“勇毅侯”,这是一种武职官员才可授予的爵位,而曾国藩却是个正经八百的文官,可见朝廷对他的“另眼相看”,其后他又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可位是“位极人臣”,然而,他始终保持“低调”,所以最后得以“善终”,死后还被谥为“文正”公。(本文由“从0开始观世界”的零哥整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