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发展 >> 正文 >> 正文

1943年,陈赓给陈锡联说要把妹妹嫁给他

来源:楷模 时间:2022/10/25

年,开国大将陈赓将军点名要将自己的妹妹嫁给陈锡联,陈锡联却笑着拒绝了他,这是为何?难道陈家妹妹其貌不扬?其实不然。

陈家妹妹不但外表灵动、俊秀,心思更是蕙质兰心,年轻时不妄自菲薄,攻克学业,最后毕业于北方大学医学院,成为了一名医生。

按理说这样的女子配陈锡联,陈锡联应无可挑剔,那陈锡联为何拒绝呢!原来陈锡联那时候已经结婚了!既然如此,陈赓大将军又为何要牵这样的姻缘线呢?

“天之骄子”

其实说来,还是因为陈锡联太优秀了!

陈锡联出生于年,湖北人,从小虽然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没能好好上学,但他却在当兵时干出了好成绩。

陈锡联

陈锡联14岁的时候,中国已经处于动荡的局势,各地军阀四起,群雄争斗。也有许多人一心为了救国,不畏权势。

那时有一支游击队,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途径陈锡联所在的村落时,清理了当地的贼寇,他们英武的身姿让陈锡联难以忘怀。没过两天,陈锡联便穿着工农红军的大号军装,站在了母亲面前。

“娘,儿不孝,儿想参军,报效国家!”陈锡联一下子跪倒在地,自古忠义、仁孝不能两全,陈锡联这一跪,是跪谢母亲生养之恩,也是向母亲辞行。

陈母看着眼前的孩儿,身形还如此消瘦,身影却变得如此伟岸,不由得泪流满面,由他去了。

陈锡联和王近山

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仅过了一年,陈锡联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的光辉又引领着他快步向前。年他就当上了红四方面军的政治指导员,指挥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数次战斗;年升任政治委员,参加了开辟川陕苏区的反三路围攻作战。

同年10月17日,红四方面军打赢了宣达战役,将川陕边根据地向东扩展了近公里,这一战不但胜了,还因此收获了一大批战果。

其中,枪支多达八千支,子弹五百多万发,粮食更是不计其数。这可令战士们高兴坏了,这正是当时物资贫乏的时代,红军最需要的东西。

此时作为政委的陈锡联,迅速带领战士们前来将枪支武器保护起来,他自己却在一个不小心中永远落下了“残疾”。

陈锡联看着一地的枪支,心中很是激动,但也怕枪支有问题,便命令所有的将士先不要动,让他先来试一下。可这一试就不得了了,手枪在一瞬间炸膛,陈锡联的大拇指也被炸得血肉模糊。

陈锡联

这个时候,陈锡联关心的不是自己的手指,而是立刻命人通知下去,千万不要试枪,一切等待检修后才可使用。吩咐完,陈锡联才去将手指简单做了包扎,可是手指也在陈锡联的忽视中逐渐溃烂,最终不得不切除大拇指才能保全整条手臂。

后来,陈锡联还笑着说:“还好我用得左手,不然以后可怎么打仗啊!”他豁达的心胸实在令人佩服,而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的身影又何尝不令人赞叹呢?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锡联一马当先,带领众将士打了许多漂亮仗,其中,夜袭阳明堡也成为了传奇之战。

夜袭阳明堡

年10月19日,阳明堡机场附近已经做好了简单的防御工事,但这对于陈锡联率领的八路军师第团而言,如同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等到夜幕降临,敌人酒足饭饱后,陈锡联和战友就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了阳明堡飞机场。敌人已经熟睡,根本不知道危险即将降临,当八路军发起进攻的时候,他们再反应过来已经来不及了。

根据陈锡联的指挥,第1营负责牵制敌人,第2营作预备队,第3营负责奇袭机场,9连阻敌,10、11连和机枪连组成突击队。

陈锡联

分工明确,计划有序地进行。首先突击队从东西两侧悄悄潜入机场,瞬间解决了机场的哨兵。3营也迅速跟上,直扑敌军飞机,用机关枪和手榴弹向飞机发起了猛烈的袭击,一时间火光将机场都照亮了,战斗也在一小时后以胜利收尾。

就是这样的陈锡联,有勇有谋、无私真挚,他的能力有目共睹,许多指导员称他为“小钢炮”,他的智力超出常人,被李先念称为“打仗数第一”。所以这样的文武全才,陈赓又怎会不喜欢呢?

“姻缘一线牵”

说起陈赓大将军,许多人夸他足智多谋,但其实陈赓在“做媒”这方面,才是最足智多谋的一个。但要说陈赓做得最有名的“媒”,还得是给彭德怀老总牵线。

陈赓

彭老总曾经遭受过两次失败的婚姻,此后便对众人言明,今后将把一生奉献给党,不再娶妻。但陈赓这个素来爱“管闲事”的人,怎么可能忍心看彭老总孤苦无依呢?

彭老总举止稳重、不苟言笑,而陈赓却反了过来,他这一生最爱开玩笑,于是为了给彭老总做媒,便跟他也开了个玩笑。

“老总,你不是最爱打球吗,今天外边可有球赛,你去不去?”陈赓笑意洋洋地对彭老总说,但其实这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彭德怀

彭老总的兴趣不多,最喜好的便是打球,要想给彭老总做媒,陈赓便想到了从“球”入手。此次球赛正是队伍里的女兵们组织的,其中不乏青春洋溢、学富五车的女老师。

可惜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彭老总还是拒绝了邀请,陈赓倒也不急,只开玩笑地说:“老总如今我是请不动咯,等下有人说您官僚主义,那可怎么办?”

激将法一用,果然对彭老总奏了效,彭老总轻哼了一声,便随着陈赓出了门。

来到球场,比赛刚刚开始,彭老总的眼神也迅速被球赛吸引。姑娘们英姿卓越的身影,在球场上肆意欢脱地跑着,陈赓也发现彭老总的目光也总是集中在一人身上。

浦安修

“这个姑娘叫浦安修,毕业于北师大,如今在陕北公学教书......”陈赓自言自语地给彭老总介绍了起来,倒是彭老总打断了他:“你说这些干嘛?”

陈赓哈哈大笑,意味深长地看着浦安修,彭老总也笑了。球赛结束后,陈赓特意安排彭老总与浦安修交谈打球的心得,两人也在这一场球赛后慢慢地有了交集。

其实浦安修对彭老总那是万分敬仰,所以在一次次的接触下,两人终于修得正果,在年的10月10日举行了婚礼。

彭德怀和浦安修

除了彭老总的姻缘是陈赓牵线,其实还有一名将军的姻缘亦是如此戏剧。

这位将军就是萧华,年的时候,陈赓与他在云阳有了接触,发现他还未娶妻,心里便也盘算起了自己“媒人”的差事。

8月的一天,陈赓与他散步到镇边,听到了一阵悦耳的歌声,他们便循声而去。发现原来是3个年轻的女战士在吹口琴、唱歌、跳舞,她们见到师长领导们过来,倒显得有些慌乱,陈赓只好率先打破了僵局。

“干女儿,又让我找到你啦,你们在这里作甚?”陈赓突然对跳舞的小姑娘喊道。

萧华倒是很茫然,好奇地问道陈赓:“你什么时候有个干女儿啦?”

王新兰

陈赓被逗得哈哈大笑,只说她叫王新兰,说着就要王新兰给萧华再跳个舞。看着王新兰翩翩的舞姿,泛着红晕的脸颊,萧华十分心动。

见状,陈赓便要王新兰自我介绍一下,王新兰大方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并说自己要去延安见毛主席。这可把萧华担心坏了,此后,萧华不但独自邀约王新兰散步,还对她情根深种。

后来,王新兰毕业后,果真来到了萧华的身边,与他喜结连理,此后一起在抗日的烽火中并肩前行。

萧华与王新兰

由此可见,陈赓将军的确是个“爱做媒”的人,当他与文武双全的陈锡联相识后,便开始暗暗地观察着这个小伙子,两人甚至还一起“逗趣”朱德元帅。

朱元帅彼时住在一个窑洞里,窑洞前种着一棵苹果树,到了秋天,苹果树上便结满了红彤彤的苹果。

陈赓看在眼里,馋在心里,有一天他便诓骗陈锡联,要他去敲朱元帅的门。陈锡联老实照做了,陈赓却把他“卖了”。

陈赓

在陈锡联敲门的时候,陈赓捡起树枝赶紧敲落了几个苹果,然后朱元帅来开门,两人便进了屋,临了陈赓还假装不知情地对陈锡联说道:“你也在啊。”

陈锡联不明所以,等到谈话完毕,朱元帅送他们二人出门时,陈赓才说:“老总,你这苹果都掉地上了,实在可惜啊。”

朱元帅何等聪明,自是明白陈赓的“良苦用心”,便无奈地说道:“那你们快拿回去吃吧。”

陈锡联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陈赓是在“利用”自己呢!不过两人的感情也越变越好,有一天,陈赓笑着对陈锡联说:“你要是没结婚,我一定把我妹妹嫁给你。”

陈赓

没想到陈锡联却说:“你的妹妹可不合适,我都结婚了。再说要是等你把妹妹介绍给我,我这辈子都要打光棍啦!”

听了陈锡联的回复,陈赓也笑了,没想到自己还有被人打趣的一天,但他们更没想到,这些无心的话,却在多年后应验了。

“天定良缘”

年,刚刚开春,陈锡联的夫人就病故了,只留下一个3岁的儿子与陈锡联作伴。陈赓与陈锡联相识多年,又是故友,听闻噩耗悲痛不已,但他也只能劝陈锡联多多保重。

一年后,陈赓的妹妹从医学院毕业归来,已年满27岁。陈赓作为哥哥,思来想去还是要为妹妹寻一门好亲事,想来想去便想到了陈锡联。

陈锡联也十分疑惑,陈赓的老家的确有两个妹妹,但不是早已结婚了吗?陈赓这才解释说,她这个妹妹其实是亡妻的亲妹妹。

王根英

原来,陈赓的第一任夫人王根英在十几年前已经牺牲,她的妹妹王璇梅则带着姐姐与陈赓的儿子流浪在外数年。直到中央将他们接回到陈赓身边,他们一家人才团聚了。

陈赓与王根英的感情很好,所以直到她离世,陈赓也仍将她的妹妹当做亲妹妹照顾。如今陈锡联单身,王璇梅也未婚,岂不是天定良缘?

陈赓这样自顾自地想着,第二日便将王璇梅带到了陈锡联的眼前。陈锡联已经听过陈赓的介绍,他知道眼前这名女子不但聪明,还有能力,最重要的是,当两人的眼神交汇,陈锡联便知道自己已经被她吸引。

王璇梅也已听说过陈锡联的过往,她对陈锡联结过婚的事情丝毫不在意,甚至还很仰慕于他。见到本人后,王璇梅更是确定了自己心中所想,陈锡联就是自己想象中那般的高大伟岸。

陈锡联和王璇梅

看着两人有些局促又略显羞涩的状态,陈赓便知道,这事儿成了!

但陈锡联始终是个老实人,面对自己的心意,陈锡联不知如何开口,始终没有将两人的关系向前一步。倒是陈赓急了,跑到陈锡联的住处说:“人家一个女孩子家,你主动点嘛!”

终于,陈锡联“铁树开花”,主动追求王璇梅,两人也很快修成正果,同年年底,两人完婚。

婚后两人育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十分恩爱。建国后,王璇梅当了医生,陈锡联成为了沈阳军区司令,在育儿的道路上,夫妻两人步调一致。

在这样的军人家庭中长大,他们的三个儿子都成为了军人,女儿也成为了人民教师。其中,二儿子在一次执行飞行任务时不幸牺牲,中央曾派人前来慰问,陈锡联的一双老眼里浸满了泪水说:“战争年代有牺牲,和平年代也会有,这是在所难免的。”

面对儿子的牺牲,陈锡联不是不痛,而是作为军人的他,深知军人之责应以国为先、家次之。

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陈锡联将军实至名归,而他们也永远是值得我辈追思和学习的楷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