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中国播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批种子,和李大钊一起并称为“南杨北李”。他点亮真理之光,照亮整个华南大地;他铮铮铁骨,一身正气。
杨匏安,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象山县南坪乡,现为珠海市南坪北山村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家庭,靠母亲的缝纫手艺勉强度日。他的童年生活艰难,长大后看到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心中暗暗萌生了探寻出路的念头。
年,杨匏安为了躲避地方强权的迫害,寻求救国的真谛,走上了东渡日本的道路。在日本,杨匏安的处境更为艰难,无法找到固定工作,而且经常付不起房租。他一边努力学习日语,一边从事自制油印出版物等零星工作。他中学时期有点日语基础,因此找了份翻译的工作。当他跑书店和图书馆时,无意中找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日文版,于是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似乎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
年,20岁的杨匏安壮志满怀,带着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回国。年下半年,连续多日发表多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而此时的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发表。两人一南一北,在中国大地上播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因此,杨匏安被公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先驱之一,被誉为“华南明灯”。
年春,广东正式成立共产党,这一年杨匏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广东首批党员之一。入党后,任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代书记。他深入当地石井军工厂,与工厂的几名进步工人组成了一个秘密小组——“十人团”,这也是该厂党支部的前身。通过“十人团”,向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工人斗争。
那个时候,杨匏安住的杨家礼堂几乎每晚都坐满了来找他讲马克思主义的工人。杨匏安不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深入浅出地阐释马克思主义,还从改善工人待遇等方面提出了工会斗争策略。他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华南工人团体中的传播。
年2月,杨匏安等人在杨家祠开设“拼音培训班”。学生有阮啸仙、刘尔崧等。次培训班用来掩盖当的地下活动,一直开到年6月,为党养了一批重要干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选址就在杨家祠秘密进行。
陈独秀、谭平山、周恩来、陈延年是杨氏宗祠的常客。瞿秋白曾在这里任教并教授《国际歌》。刘少奇在这里报道过京汉铁路大罢工。廖仲恺和何香凝也是杨氏宗祠的常客。
杨家祠依靠杨匏安等细心周密的保密工作,一直安然无恙。党在这里作出了许多重大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东乃至全国的革命进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下,杨匏安养成了清正廉洁的作风和一身的浩然正气。年6月,在省港领导罢工期间,杨匏安曾在杨家祠内为罢工者募捐。他的几个孩子在旧的捐赠物品袋中发现了两角钱。杨得知后,立即下令将钱还给罢工委员会。多年以后,周恩来向杨匏安的二儿子回忆起此事,说:“你父亲是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一丝不苟,不愧为楷模!”
国共合作时期,杨匏安任中央组织部书记、代部长,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九大常委”之一。成为高级官员的他从不会收任何钱财。杨匏安一个月大洋的工资,买土地和农田绰绰有余。然而,他把大部分钱都捐给了党,只留下了少量以供家用。
年7月,杨匏安因被叛徒告密而被捕。由于杨匏安曾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具有很强的而影响力。蒋介石曾数次派国民党元老以高官厚禄引诱他,劝他投降,并写了两封信给杨匏安。杨匏安把信撕碎,并坚定地说:“自从我参加革命以来,就把生死置身于生死之中。死是可以的,但变节是不可能的!”
被捕后,他试图给家人寄纸条,强调坚决不能接受国民党的钱物,也不准家人去找党组织,因为他不想给组织增加任何负担。
年8月的一个晚上,35岁的杨匏安在上海被暗杀。杨匏安虽然牺牲了,但“华南明灯”的光芒一直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后人永远不会忘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