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王仁斯,是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一四三团机退休干部。60多年来,他采写的稿件被全国家媒体采用。
他只有小学文化,却被10多家新闻媒体聘为特约记者。
他没有长篇阔论的大作,他的新闻稿件都像豆腐块大小,被人们称作“豆腐块”文章,深受基层百姓的青睐。
这一切,他是怎么做到的?
心系“三农”,情满“三农”
年,王仁斯的处女稿《瑞雪兆丰年搬雪压小麦》被他他家乡的《文登报》采用了。这一下子就轰动了全村:真沒有想到,在咱们这个穷山村,还出了个秀才哩!这年,王仁斯20岁。
年7月,王仁斯从渤海湾来到了天山脚下,被朱德副主席赞誉为花园农场的一四三团。这里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釆写的多篇稿件陆续发表在《大跃进报》(《石河子日报》前身)、《生产战线报》(《兵团日报》前身)。两年后,他被《大跃进报》发展为通讯员,这张通讯员证,王仁斯至今还保存着,这是他获得的最早的通讯员证。
年,(《大跃进报》(石河子日报前身)颁发给王仁斯的通讯员证。在一四三团,王仁斯先后种过地、放过羊、挖过煤,担任过文教、团广播站长、团宣传科新闻干事、副科长。
他采写的新闻稿件,几乎全是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在他的新闻作品中,有对党的惠农政策的热情讴歌,有对农场巨变的生动展示,有对先进人物的深情描述,还有对群众心声的真诚反映。
年夏,王仁斯(左)采访78岁哈萨克族老人兹汗他一年天,在灯下写稿就有天。白天采访到手的材料,全靠晚上来写,不写成,觉睡不着,饭吃不香,一写就是大半夜。年11月份的一天,他骑自行车来到30多公里外的一分场二连李国信家庭农场釆访,采访完回到家中,己是晚上11点钟,吃过晚饭,便开始动笔写稿。当他把《创办家庭农场的带头人》的访问记脱稿时,东方已显出了鱼肚白。这篇稿子发出6天后,被《新疆日报》二版头条采用了。
年,新疆农机总公司所属的贸易中心拒不履行签订的化肥购销合同,将团场职工的订购化肥款挪作他用,给一四三团一分场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为打赢这场官司,他写的内参《一起严重的坑农害农事件》,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原书记王乐泉同志的高度重视并作出了重要批示。这篇稿件之后又在《新疆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后来,连队户职工打赢了官司,挽回经济损失.29万元。
年5月,有人向他反映说,一分场有吨玉米堆在粮场上风吹日晒,老鼠啃吃。于是他写了一篇题为《两千吨玉米谁来买》的读者来信在《石河子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登后,仅几天时间,吨玉米就被客户抢购一空。事后,有人说:王仁斯的笔头子还真管用,一篇小“豆腐块”就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退休后的王仁斯(右)在职工承包地里采访。颠覆性革命:从专属“釆访车”到电脑写稿发稿
年,王仁斯在连队担任文教,为了便于采访,他托人凭票买了一辆上海永久牌自行车。从此,这成了他的专属“采访车”,与他形影不离。他白天骑着它四处奔波釆访,夜晚灯下奋笔写稿。
自从有了“采访车”,他又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次外出釆访归来,一骑上自行车,他脑海里便开始构思稿子,回到家里时,一篇报道的腹稿巳经打好了。
这辆“采访车”,伴随着他跑棉田、进桃园、钻羊圈、看菜棚……同时,《给蟠桃喝牛奶》《给辣椒喂油渣》《绿色水果“嫁”香港》《山里羊儿肉新鲜:吃的中草药喝的矿泉水》《大包改小包滞销变畅销》《农工牛淑娥自费乘飞机旅游》《16连开办民工广播》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新闻稿件见诸报端、进入广播。
一位省报记者开玩笑说:老王的“釆访车”,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
进入新千年,“采访车”已整整陪伴了他30年。30年来,他这辆“采访车”究竟走了多少路,连他自已也算不清了,但他记得骑坏的车胎就有14条之多,他更记得这辆“采访车”为他发表一万篇新闻稿件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王仁斯外出采访已换成一辆电动车,但他那辆专属“采访车”,仍时刻浮现在他的脑海里,留在他的记忆中。
年元月,王仁斯退休了。退休后,他没有在家好好休息过一天,就连节假日和星期天也是在忙忙碌碌地采访、写稿。
年3月25日,这一天对王仁斯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革命,从这天起,他要用电脑写稿、发稿了。
用电脑写稿发稿,这对于只念过小学,既不会五笔和拼音输入的王仁斯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他不耻下问,不仅学会打字、发电子邮件,后来又购买数码相机,学会网上发送新闻图片。
退休后的王仁斯学会了在电脑上写稿。由于长时间写稿,他的右胳膊累得筋骨痛,所以每次写稿都是强忍着阵阵巨痛。别人写稿是坐着写,而他患有腰痛病,只能站着写。每晚在网上写稿,他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
过去50年,王仁斯手写稿件经历了从邮局投递到传真发送的历史,现在用电脑写稿发稿,新闻时效明显提高,他采写的新闻稿件被各级媒体的采用率也高了,每年被地市级以上新闻媒体采用稿件上千篇(幅)。
年底,王仁斯在各级媒体发表新闻稿件又突破两万篇大关。刚刚进入年,他已在各级媒体发表新闻稿件超过篇。
珍藏在他家中的19本厚厚的新闻剪报本和粘贴在剪报本里,有篇(幅)新闻作品,记录了这位新闻老兵的漫漫长征路。
王仁斯的19本新闻刊稿剪贴本。肺腑之言:“写稿已成为我一生的追求,成为我生命的全部,我愿意生命不息,笔耕不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60年来,他采写的稿件,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新疆日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兵团日报》《石河子日报》等多家媒体采用。
年2月22月,是王仁斯发表新闻稿件一万篇的大喜日子。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领导,带领编采人员一行20多人专程赶到石河子,与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石河子日报社、石河子广播电视局的领导一起为王仁斯同志召开座谈会。这是新疆首次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召开的座谈会。
年2月23日,为王仁斯召开的一万篇新闻稿发表座谈会。王仁斯被冠以很多荣誉:党的新闻战线的忠诚战士;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优秀宣传员;精神文明的播种者;新闻战线上忘我奋斗的楷模;石河子新闻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一根标杆;石河子新闻工作者的骄傲;等等。
在这次他的座谈会上,王仁斯也说出了他的肺腑之言:“写稿已成为我一生的追求,成为我生命的全部,我愿意生命不息,笔耕不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退休后的王仁斯,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召开的表彰优秀特约记者、优秀通讯员大会上代表优秀特约记者发言。60年来,王仁斯7次荣获全国农垦系统优秀通讯员,连续25年荣获兵团党委宣传部、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和《新疆日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兵团日报》优秀通讯员及《中国农垦》《老年康乐报》《石河子日报》等30多家新闻媒体和党、政、军、工部门颁发的优秀通讯员证书本。年荣获兵团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年荣获自治区干部局授予的“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称号。年被评为八师石河子市优秀共产党员。年被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全疆十佳优秀通讯员。年荣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两次被团场评为新闻标兵,一次荣立团场三等功,三次被八师石河子市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石河子电视台联合制作成电视专题片《绿叶的风格》、《绿叶情丝》和《新闻老人》在石河子电视台播放。其中,《绿叶情丝》还在新疆电视台播放过。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给王仁斯颁发优秀通讯员证书。年5月,由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35万字新闻专著《金秋的收获》一书。他的事迹已被收入《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中华优秀人物大典》等大型丛书。
年3月24日,一四三团党委作出《关于开展向王仁斯同志爱岗敬业,敬老养老学习》的决定。4年10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同年的10月,被兵团党委办公厅授予“兵团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年,被八师石河子市党委组织部拍成时间长达20分的农村党员电视专题,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推向了全国。年12月,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全国老有所为楷模”称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