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6个皇帝中,除了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确实是牛人外,其余的似乎都不怎么样,尤其是明朝中晚期正德、嘉靖、万历这几任,治国安邦的本事不怎么样,瞎折腾的本事却一个比一个厉害。
大明王朝在这几人折腾下,一步步走向不可逆转的衰弱,其突出表现就是吏治混乱、人才凋敝,各种内忧外患涌现,大明的覆灭已加速到来。
在这个阶段,仍然有像张居正这样的人物,倾力选拔人才,极力推行改革,为帝国带来“回光返照”式的短暂辉煌,但最终也无法阻止其灭亡的命运。
这个阶段极其有悖于常理,因而出现的历史人物,不可避免都具有时代特点,也颇具有争议。
其中有一文一武两个人:清官海瑞和民族英雄戚继光,名气非常大,争议也非常大,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标本”。
清官海瑞:被整个官场讨厌和排挤,却被皇帝推为文臣的道德楷模
海瑞出生在海南琼口(今海口),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他谨守封建士大夫信条,为臣则正直、忠诚,为官则勤恳、清廉,为子则恭顺、孝敬。
然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海瑞谨信坚守价值观,与当时官场显得格格不入。
他治家,则清贫至极,家人不是饿死就是病死;他为官,则清廉至极,不仅身边跟班、师爷都走光,就是上级官员来检查也绕道而走。
海瑞名气很大,但始终没有被朝廷重用,走到哪里都被上级、同僚排挤,难以伸展志向、有所作为;然而他又被几任皇帝奉为道德楷模,虽然几经沉浮,蹲过监狱,还差点掉了脑袋,但历经四朝不倒。
万历十四年(公元年),海瑞最后一次升官,任南京督察院右都御史,这是一个非常清闲的虚职。
升任后的第二年,也即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死后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在整个明朝历史上,能像海瑞一样几经沉浮、最后还能善终的官员,可谓是凤毛麟角。
武将戚继光:修身齐家严苛,但贪敛财物、巴结权贵,只为了更好地伸展志向、报效国家
中晚明期的另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要数武将的精神偶像戚继光。戚继光及其创建的“戚家军”,东南沿海抗倭平寇,北抵长城抗蒙抗金,力挽狂澜、独木支撑已摇摇欲坠的大明帝国,直到其覆灭的最后一刻。
戚继光出生在山东济宁,中晚明时期重要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一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
他早年间投身抗倭平倭,数年间即荡平东南沿海诸省,让百姓安居乐业,后来又远调北方,让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让鞑靼蒙古无法进攻。后又率兵支援辽东李成梁,击退蒙古入侵者。
戚继光一生南征北战,为巩固大明帝国呕心沥血,然而晚景却颇为凄凉。万历十六年(公园年),这位“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的戚继光被革职回乡,并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为了实现报国的大志,戚继光在当时吏治松弛腐败的情况下,并不死守教义信条,而是削足适履般去适用官场潜规则。
为了行事便宜,他也会敛财行贿,结交张居正等高官,这成为了他后来为人诟病最多的地方。然而,戚继光私生活始终一生勤俭简朴,不像很多武将贪财好色,嗜酒无度。
海瑞和戚继光,这一文一武两个人,都是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的佼佼者,然而他们确是两个极端。
一个是靠知行合一的坚守,最后获得好的名声,然而一生却于个人、家庭、国家,始终没有什么实质贡献。
另一个确是灵活适变、外圆内方,为巩固大明朝建立了不世之功,却不尽没有落得好名声,还最终被统治阶层所抛弃。
现在我们读明史,也常被这两人鲜明独特个性和悲剧性的人生命运所感动和感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