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资源 >> 正文 >> 正文

历史讲堂春秋战国,儒墨道法,百家争鸣

来源:楷模 时间:2023/4/9

我们学习中国文化思想史这一部分内容,是中国古代文明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反思中国文化的主流,反思中国思想史的传统,离不开春秋战国。尤其春秋战国,我们能够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春秋战国

中国古代历史分成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我们今天主要讲先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把中国的文化比作一瓶酒,先秦就把这瓶酒给酿好了,到了唐宋把这瓶酒的盖子给打开了,文化辉煌灿烂,到了中国近代,就把这瓶酒给喝光了,而文化DaGeMing就把酒瓶子给砸了,导致中国的文化出现了断层。而其中,先秦的诸子百家,则是我们最值得研究的一部分内容,奠定了以后数千年中国思想发展的基础。我们了解春秋战国的首先要了解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背景:

1、社会的大变革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1)大动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我们学习中国文化思想史这一部分内容,是中国古代文明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反思中国文化的主流,反思中国思想史的传统,离不开春秋战国。尤其春秋战国,我们能够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中国古代历史分成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我们今天主要讲先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把中国的文化比作一瓶酒,先秦就把这瓶酒给酿好了,到了唐宋把这瓶酒的盖子给打开了,文化辉煌灿烂,到了中国近代,就把这瓶酒给喝光了,而文化DaGeMing就把酒瓶子给砸了,导致中国的文化出现了断层。而其中,先秦的诸子百家,则是我们最值得研究的一部分内容,奠定了以后数千年中国思想发展的基础。我们了解春秋战国的首先要了解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背景:1、社会的大变革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1)大动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西周开辟出来的分封制到春秋已经无法推行了,诸侯争霸谁都想当霸主,国与国之间充满了矛盾和纷争,正是由于这种缺乏中央的大一统,反而对学术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相对自由的空间。举例:《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译文:在春秋时期,以下犯上杀戮国君的事情有三十六件,国家被灭亡的事情有五十二次,诸侯被大夫放逐,国君不能保住江山社稷的事例,不胜枚举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原来的那些贵族们,如果遭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的话,想要生存下去有一个最容易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出卖自己的学问。因为在西周,在春秋早期,流行着“学在官府”的制度,所谓学在官府就是,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受教育,受了教育,大脑得到开发知识学会了,知识学问是丢不了的。

2、文化基础: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当你一无所有,只剩知识的时候,你想要生活谋生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当老师呗,我们总是说孔子是万世师表,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但是孔子也收费,虽然说有教无类,但是你得交学费,现金也收干肉也可以。把学问卖出去,换来一些收入维持生存,学者走向转型。这些人本来是贵族,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贵族中的底层,就是“士“,就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中最底层的贵族,他们有贵族的身份,可以受教育,但是他们是亡国破家之后,最先倒霉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就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我们知道,在历史上当一件事情发生,它既有其可能性,又有其必然性的时候,它发生并且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士”开始大量的走向民间,学术开始大量走向民间。政治上的动荡,士阶层的活跃,学术走向民间,这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

3、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得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走向瓦解,从初税亩到商鞅变法,封建经济形成得到了初步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4、阶级基础:士阶层的崛起和受重用各诸侯企图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地位,因而特别礼贤下士;士人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二、基本内容所谓诸子百家,最常见的是“十家”,儒家、道家、这十家当中真正能形成一个大学派的,实际上就是儒家和墨家。道家法家它们之间融合的东西很多。

对于儒家而言,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主流是儒家,是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的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是说,儒家是靠皇帝靠政治力量的推动成为中国学术主流的,它的产生是什么时候,大家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想不想借助政治力量来推进它的学术地位?我们一起来通过接下来的学习来回答这个问题。

1、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字,这个仁字怎么写,看中国人造字,仁者“二人”也,如果有两个人在一起会怎么样,产生某种特定的关系吧,父子、夫妻、兄弟、情侣、朋友、仇敌、师生、同学等等,只要有两个人在,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产生,人是一种社会群居动物,所以人与人之间永远会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矛盾非常的多。

“仁”是什么,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按孔子的意思说这个仁就适用于所有的人之间,既然孔子提出来了,那到底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60多处提到“仁”,意思有四十几种,一个概念你解释四十多种答案,等于没解释,古代对于知识的概念都不太重视。因此,我们书上面也是挑出来了几个多次提到,多次强调的几个关于仁的。第一个就是“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融洽相处,但是是有差等的爱,父母可以对你抚爱,听话,上课不要睡觉,他很爱你,你不能摸着你爸的头说听话,上地好好干活,你爸叫你名字,你不能总是叫你爸名字呀,你应该叫爸爸;见了老师,你得老师好,教师节快乐,送老师一束花,老师说“小朋友很好嘛”。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为啥老师没给你送花来啊。孔子的这个爱是有差等的,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者。

在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当中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说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待人宽容,就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学会换位思考,看自己能不能接受。如果自已不愿接受,那就立即停止,不论语言还是行为,都不要强加于人。孔子还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有一个故事,就是孔子带着弟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苛虐的政治比那个老虎还要残酷。所以领导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不能够太苛刻,要感受到百姓能不能够安居乐业。孔子提出要反对苛政,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德”字,是儒学的核心之一。但是光靠德还是不行的,九州生气恃风雷,要想让国家富有生气,光靠“风”就是教育教化是不够的话,是不够的,还要有“雷”就是刑罚,也就是“法”。德管高的,法管低的,一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法呢就是告诉你不能做什么。儒家理想的社会就是在“德”,但最终儒家还是让人失望和绝望的,因为它所期待的理想国,永远实现不了。

我们总是说孔子是万世师表,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但是孔子也收费,虽然说有教无类,但是你得交学费,现金也收干肉也可以。把学问卖出去,换来一些收入维持生存,学者走向转型。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学说里面还有一个字“礼”,孔子还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什么是“礼“,就是秩序,什么叫秩序,就是人的等级化,差异化,约束并克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尽量符合传统礼义规范。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创的周礼。周武王死后,成王幼小,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辅佐成王,制定了分封制,这也周礼的核心,孔子认为这套制度最好。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材料二:“……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节选:《论语·颜渊篇》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材料二: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材料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什么是“政“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就是统治者要有统治者的样子,父亲要有当父亲的样子,儿子有当儿子的样子,要讲秩序,秩就是品秩官位等级,序就是顺序,新闻联播先说谁后说谁,不能错呀,这就是礼。如果君臣父子乱套了,有吃的也轮不到我,就乱了,君主先吃,父亲先吃。但是孔子的思想里面缺乏平等。孔子从来不认为人生而平等。他认为人生有差等。这就是孔子思想的缺陷。如果按照孔子的思想发展,永远谈不上西方近代真正的平等、自由、民主。所以西方在思想方面的解放也是体现在平等。等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我们来对比一下,哪一个更适合近现代的发展。

材料二: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材料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也是孔子弟子中最出名的。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就是仁。有一句话,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孔子的思想里,你这样想,这样做就“非礼”了,你不能乱想啊。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德是仁的一种体现,礼是仁和德的具体化。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学说,虽然也有有缺陷的地方,在中国历史上有他非常独到非常有价值的地方,对于现代也有伟大的贡献,光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够我们学习一辈子。

孟子

2、孟子

孔子之后是孟子,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孔子是春秋晚期的人,孟子是战国中期的人,人们把儒家叫做孔孟之道,说明孟子仅次于孔子,外号叫亚圣。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这是孟子思想的闪光点,孟子是第一个提出仁政思想的人,孔子只是提出了一个哲学思想叫“仁”,而孟子直接把它和政治结合在一起。什么是仁政呢,反对兼并战争、减轻赋税,就是一个好的君主一个好的国家应该给人民提供的东西,全包含在仁政里面。而且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很惊世骇俗的一个思想主张。老百姓是最贵重的,国家其次,最后才是统治者,孟子在对君主说这番话,民贵君轻是不是民主思想,不是,是“民本”思想,本者,木之根也,根本,末者木之梢也,没有树根就没有枝繁叶茂的树木,树根为树提供养料。孟子的民本思想就是帮助统治者如何更好的统治,这就是民本主义。民本主义不是民主主义。民主是人民做主,而民本还是统治者做主,人民服从。但是孟子还是有超越孔子的地方,孔子比较在意君臣的关系,臣对于君是要无条件服从的,如果君主不以德治国,孔子的反抗就是离开,他在鲁国待不下去,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到别的国家给他们当臣子,始终没有反抗的意识,他的反抗太温和了。孟子主张反抗,商汤灭夏,武王伐纣,是替天行道。

他的第一个思想叫性善论,是仁政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论基础,什么叫性善。《三字经》开篇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小孩子学习三字经,三字经上来念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从小念下来的东西了对人的影响是很深的。我们来看孟子是怎么说的,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仁)、羞恶(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仁义礼智,而且孟子说这四心是你天生就有的,你内在就有只是你没有发现。但是孟子也没有证明,人天生就有这四心,小孩子都会哭,半夜两点你见过哪个小孩子饿了不哭,说我有恻隐之心,我妈生我不容易,我坚决不哭,不可能。羞恶之心就更没有了,小孩子都穿开裆裤。其实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并不是先天就有,而是后天形成的。跟孟子同时代稍晚一些有一位叫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学问非常大。荀子与孟子同时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差不多的,孟子能够国君统治的仁政思想,我们来看看荀子的政治思想什么样?

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摘自《荀子·王制》拉车的马要是惊了,你就坐不住了,马惊恐车,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上;平民百姓惊恐政事,那么君主就不能安坐政位。《荀子·王制》说了一句特别著名的话,后来被经常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什么思想?“民本”思想,这句话还是告诉统治者,对人民要好一点,否则人民将推翻你。

但他与孟子针锋相对,孟子是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是提出“人之性恶”,说人天生是恶的,但是最终孟子和荀子殊途同归,主张有不同的,但是最终都是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荀子强调的是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孟子说人本善,礼乐教化是巩固善。我们把孔子、孟子、荀子,简单的做了一个介绍,大概能够了解他们的一些思想。如果儒家的这些代表人物如果做了统治者,按照他们的理想状态,应该推行什么政治?仁政德政礼治,容忍不了暴君,容忍不了贪官污吏,国家可能会很好,但是仅靠德治这个国家并不能长治久安,德和法应该并重,别人骂你违法了,你不觉得什么,但是别人说你缺德,你就容忍不了。中国人都不愿意缺德,缺德是中国人骂人比较狠的一个。中国人对德看的太重了,道德楷模正人君子。儒家思想产生,对整个春秋战国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思想文化的推动。春秋战国至今来看是中国学术思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黄金期,儒家作为其中的一大家,它的这种创造性的思维和理念,对整个中国的影响都很大。我们在百家争鸣中还要来学习道家和法家。

其实在孔子之前,春秋时期还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就是老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把老子的学说发扬光大的是庄子。老子老耽。战国时期人们根据流传下来的道家思想汇集而成的一本著作,叫《老子》又叫《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主要有三点:第一个是道,第二点是无为,第三点是辩证。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说我也说不清楚这个道是什么东西,宇宙万物诞生之前有个道,你要非问我这个道是什么东西我说不清楚,我就把它命名为道,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有解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理解这个道就是规律的东西,自然规律的东西。

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这句话出自《道德经》,“道法自然”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你做任何事情不能违反道,你违反了道你这件事情就做不成。道是指导宇宙万物的法则。你不违反道就是要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就是无为。有的人或许认为无为这种思想很消极,无为这种思想是不是消极我们就要看当时的有为是什么样的。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什么样的人是有为的,比如君王、诸侯、商鞅、管仲这样一些改革的人,比如春秋五霸很有为,这些人有为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兼并战争,称霸,富国强兵要打仗,导致社会动荡,这就是有为。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样的话就不会有战争,这就是一个和谐社会,老子主张要退回到原始社会,他看不到将来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他能了解到的就是国家产生以前,私有制产生以前,那个时候是很和谐的,老子认为“无为而治”,是针对当时社会动荡动乱而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第一个是道,第二个是无为,第三个是辩证。老子的思想是非常辩证的,学政治经常学到矛盾的对立统一,所有的东西都是有对立面的,这个对立面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就是辩证法。而且他的思想里面非常突出的一点“贵无”。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人有四种境界,天地境界、圣贤境界、功利境界、自然境界。我们处在功利境界,我为什么给你们上课,因为挣钱,你们为什么来听课,就是考试。自然境界就是杀人抢劫这些人,比我们高的就到了圣贤境界,古往今来像岳飞文天祥关羽这些人都在圣贤境界,冯友兰认为能够达到天地境界的就只有两个人老子和孟子,孔子都在圣贤境界。老子为什么达到天地境界,我们在物质世界生活的人,比的是“有”,贵有,我比你有什么。你怎样才能达到圣贤甚至是天地境界,你就得看破放下,你应该贵无,谁想的最开。所以你看出家人讲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老子跟我们讲,“无中生有”,贵无是最好的,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战国时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巧者显露自己比别人巧,智者显露自己比别人智。所以他们为巧智所累,陷入劳忧。与我们不同,“无能者”不需要去不停满足虚假的自我,所以悠闲自得,心境如朝阳般清澈,如泉水般透明,只是安处自身,就已经得到人们的尊敬。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我们接着来看法家,法家是非常有意思的。法家和道家是同源的,它们追求的是同样的东西,但是表面上表现出来的是完全相反的,道家出世,法家入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道法同源。

韩非不是法家的创始人,而是法家思想发展到末期的一个集大成者,他是荀子的学生,道儒法,它们的有些思想是有重叠的。他不是唯一的代表也不是第一个。战国的商鞅就是法家的实践者,都有法家的倾向。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都有法家的思想。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治乱世必用重典,严刑峻法,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所谓诸子百家当中,真正能形成一个大学派的,实际上就是儒家和墨家。我们再来学习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墨家的思想主张是最不受重视的,兼爱就是“爱无差等,要无差等的爱一切人”,非攻不是不能打仗,而是不能打不义的战争。尚贤,国家的各级官职,包括天子诸侯,选举产生,这思想太超前了,美国总统就是选举产生,所以他的思想最不能够被接受。而且墨子反对厚葬,主张薄葬。这一点也与中国传统思想里边视死如生的观念就不一样了,传统思想中对待死人要像活人一样,其实中国人的这种厚葬对死人这么好,是做给活人看的。西方的葬礼上你哭泣是很不礼貌的,讲究庄严肃穆。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但是墨家思想是不可能成为主流的,道家也不可能成为主流,都无为也不行。能够成为主流的就是法家和儒家。中国古代的思想史就是儒法斗争的历史,后来逐渐融合在一起,外儒内法。法家与儒家的区别,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儒家对于统治者与官员自身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你起榜样和带头作用。治国经验上,儒家提倡法先王,法家法后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175.html